1.4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及发展

1.4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及发展

早在1924年,教育先驱陈望道等目睹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学习“欧美各报,多托学校代办新闻科,故人才辈出,报业乃兴”的先进经验,认为为了改变我国地方报纸“实属不堪”的现状,必须开创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

1924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国文部主任的邵力子,鉴于复旦学生仰慕老校友于右任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民吁》、《民立报》的业绩和对新闻工作的爱好,倡设“新闻学讲座”,经校方同意,聘请有名望的主笔、记者、编辑来校讲授新闻学知识。

1926年9月,国文科改名为中国文学科,科主任刘大白锐意革新,在科内增设新闻学组,聘请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谢六逸教授主持新闻学组教学工作,陈望道和邵力子共同担任新闻学的讲座。当年9月就招收了一批专攻新闻学的本科生。1927年秋,陈望道接任中国文学科主任,继续为新闻学组招收本科生。1928年秋,聘《时事新报》主笔陈布雷为新闻学组学生讲授社论写法、聘《时事新报》经理潘公弼主讲新闻编辑。1929年春,聘请《时事新报》经理潘公弼主讲新闻采访,《申报》编辑主任马崇淦主讲《新闻学》。

1929年9月,复旦大学调整学科,原中国文学科分别成立中文、新闻两个系,新闻专业从中文系独立出来,谢六逸担任新闻系首任系主任。聘请《申报》总经理助理戈公振主讲《中国报学史》,《时事新报》编辑周孝庵主讲《新闻编辑》、《报馆实习》,《申报》编辑赵君豪主讲《新闻学》。

当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简章》明言:“社会教育,有赖报章,然未受文艺陶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于社会教育,了无关涉。本系之设,即在矫正斯弊,从事于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既显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念,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规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简章规定4年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施教方针“则在灌输新闻学知识,使学生有正确的文艺观念及充分之文学技能,更使之富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各种知识,而有指导社会之能力”。课程设置,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精神,安排4类课程。第1类为基础知识(必修课),如中国文学、英语、第二外语、心理学、伦理学;第2类为专门知识课,如报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报馆组织与管理、广告学、发行、照相术、绘画、印刷术;第3类为辅助知识课,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地理、外交概论、法学概论;第4类为写作技术课,如评论练习、通讯练习、新闻写作、速记术、校对术等。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知识与辅助知识课,三四年级注重专门知识与写作技术课。在业务实践方面,低年级结合课程学习,去报社参观;高年级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减少,除去报社实习外,在校要参加校刊《复旦五日刊》的采编工作。1931年还成立“复新通讯社”,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实习机构;社内分设计、编辑、采访、交际、校对等部门,均由学生担任,每日发稿两次,供上海、江苏、浙江各大报采用。

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谢六逸教授制定大学新闻系课程及设备标准,作为国内各大学新闻系的准绳。

其时,复旦大学新闻学的研究成果有三:一是创办新闻学刊。先后创办有《新闻世界》、《明日的新闻》、《新文学期刊》,1936年1月,还出版过一本关于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的专刊《报展》。二是出版过一批新闻学专著,计有学生陶良鹤著的《最新应用新闻学》(1930)、郭箴一著的《上海报纸改革论》(1931)、杜绍文著的《新闻政策》(1931);教授谢六逸著的《新闻教育之重要及其设施》(1930)、管照微主编的《新闻学论集》(1933)等。三是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1934年,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30周年,学会会员舒宗桥、唐克明、夏仁麟、盛澄世、盛维綮等发起筹办。经过一年时间征集展品,展览会于1935年10月7—11日开幕,参观者达1万多人次,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主要展品是33个国家的2000多种报纸,其中本国报纸1500种,有《京报》、《循环日报》、《申报》创刊号。外国报纸500种,有英、美、日、德等国大报,不少展品是直接从外国征集来的。对一些献身于新闻事业的杰出人物,如邵飘萍、史量才等,作了专门介绍,有传略、照片。展览会还设有机器展览部,陈列从在沪外国印刷商处借来的多种新型的铸字、排字、印刷机器,并且当场进行操作表演。

1938年1月,复旦大学西迁到重庆,借寓菜园坝复旦中学的旧址上课,由于谢六逸当时尚留在上海租界,副校长吴南轩聘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为新闻系代主任,主讲“新闻评论”、“新闻采访”等课程。代主任程沧波主持系务后,聘请胡健中主讲“报业管理”、刘光炎主讲“新闻编辑”及“报馆实习”、路透社记者赵敏恒讲授“新闻英语写作”。8月,原系主任谢六逸到达重庆,因胃病加重辞职回贵州老家。从1938年9月起,程沧波正式兼任复旦新闻系主任,并委托《中央日报》总编辑刘光炎处理日常系务与指导学生报馆实习事务。这个时期,由于日机几次狂炸重庆,菜园坝校舍被毁,办学条件困难重重。

从1941年9月起,由陈望道代理新闻系主任。

1942年元旦,复旦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在重庆北碚夏坝兴建新校舍。同年9月,陈望道教授正式接任新闻系主任。倡导民主办学,把“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办系指导原则。他鼓励学生坚持真理,有胆有识,“广博知识,学有专长”,并把“好学力行”作为新闻系的系铭,主张“做一个记者,除熟悉新闻业务之外,最好还掌握一门专长”。他除亲自讲授“修辞学”、“伦理学”课程外,还与讲师李光诒合开“评论练习”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使本科学生“广博知识,学有专长”,从1945年9月起,由原规定的4年制的136个学分增加到146个学分;由原来的不分组,改为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按兴趣与专长分设文史哲组、财政金融组、政治外交组,选修有关课程。

在师资队伍方面,专任教授聘有曹亨闻(伦敦大学新闻学硕士、上海英文《大英晚报》本埠栏编辑)、祝秀侠(加尔各答《印度日报》总主笔),兼任教授有冯烈山、王一之、赵君豪、王文彬,专任副教授有王研石(《时事新报》总编辑),兼任副教授陈伯吹、舒宗桥,兼任讲师沈有秩、蔡兆漉,专任讲师有李光诒,助教有杨思曾、林淑英(菲律宾华侨)。

从1943年秋天开始,新闻系出现了一项新的活动——“新闻晚会”,每周六一次,这是研究时事讨论学术的新形式。有报告、有讨论、有争鸣,气氛热烈、活跃。每次晚会通常有一个主题,如“新闻与政治”、“中国将向何处去”、“我们的出路何在?”这是中共复旦地下支部以复旦大学新闻学会名义组织的,不仅有本系学生参加,而且吸引许多外系师生参加,从1943年至1946年6月,前后共110次,成为新闻系的一项传统活动。

新闻系学生在中共复旦地下支部领导下,还以进步社团名义创办了20多种壁报,新闻馆建成后,中共复旦地下支部还一度利用广播收音室每天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新华社的重要消息一经收录,立即传遍复旦校园,所以新闻馆被称为“夏坝的延安”。[6]

新闻系学生运用自己专业特长,主办了不少小报,如《复旦新闻》、《嘉陵风》、《记者报》等,有20多种,有油印的,也有铅印的,而多数则是手抄壁报。许多系友,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争取民主自由,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奔走呼号,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新闻著名人士来系兼课的有《新闻报》总编辑赵敏恒,《东南日报》总编辑杜绍文、《大美晚报》总编辑袁伦仁、《申报》副总编辑卜少夫,《大公报》主笔萧乾、《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等人。上海亚伟速记学校校长唐亚伟,被聘为新闻系的《速记》副教授。

这个时候,复旦新闻系的全体师生已经看到了全国解放的胜利曙光,因此他们一方面积极准备迎接全国解放,另一方面则更加刻苦认真地学习。因为他们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需要更多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人才,广大师生把爱国的热情融注在学习的具体行动之中,这也是复旦新闻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到1949年,复旦大学的新闻教育走完了它在旧中国的里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它又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得以健康成长,不断进步,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