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通才教育的倡导、科技知识的强化和人文精神的注入
专家指出,新闻传播教育应淡化专业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全面素质;加快实现人文学科的“社科化”,以及某些方面的自然科学化,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多向综合改革发展应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此外,在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中还应把“教育统得太死,各院系特色不明,政治性强调过度,缺乏创造力,沿袭几十年的新闻传播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意见考虑进去,以全球化的眼光和专业化的决策来重新制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蓝图。教育改革不应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上,而应从解决问题的根本入手,确确实实根除那些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靠国际通用的先进做法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大学生人文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说:“一个没有科技的民族是个一打就垮的民族,一个没有人文科学的民族是个不打自垮的民族。”现代教育中,倡导通才教育、人文与科技并重是方向之一。
所谓通才教育就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着眼的是培养学生全面而广泛的认知能力、知识和技能的纵深储备、宽泛的工作适应能力,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的巨大的可塑性。就新闻传播教育而言,通才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外,还应该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的领域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和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通才”应该是知识面更广,思路开阔,洞察力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早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家约瑟夫·普利策相信,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记者。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20世纪捐款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新闻学院。当时,有人不同意建立新闻学院,他们认为,优秀的新闻记者是天生的,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写作灵感是凭直觉。为此,普利策1904年在《北美评论》上写道:“一个人的‘新闻鼻’可以在摇篮里诞生,但是他的新闻直觉却不可能是天生的。跟许多伟大的素质一样,新闻直觉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来嗅出和判断善恶、是非、真假、美丑、成功失败。”
简而言之,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头脑中塞满了各种知识,并对世界万物都有好奇心的未来记者。“塞满各种知识”是教给学生已知的;“对世界万物都有好奇心”是让学生探求未知的。对这两个核心,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解读为“通才教育”。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囿于认识所限,也困于科技在新闻传媒中的应用尚不广泛,新闻从业人员几乎不涉及高科技,因此它更多强调和侧重的是人文、文史类的教育。能完成工匠式的编采写等即可。现在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传媒的人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加强了科技知识的灌输,一改以往的纯“文科”课程设置。如不少院校要求新入学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应用物理”、“计算机原理和应用”、“影视艺术制作技能”、“美术”等课程,而现代传播技术的高科技也能够比较及时地出现在新闻传播的教学当中,如电脑文字及图片处理、摄影、摄像、多媒体作品编辑制作、数据库建立与维护等。
在美国,新科技对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机构的运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前,一些发烧友记者以拓荒者的心情,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传统的采访,用软件分析政府运作数据、财经资料、市政和各种社会现象。1989年,美国“国家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协会”(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简称NICAR)成立,是新闻传播教育人文与科技并重的具体体现。
在网络和数字化时代,新闻对于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竞争正逐步演变为高科技的竞争,新闻制作的全过程都与科技结合在了一起,试想一下,如果现在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会电脑、不会利用网络资源,不懂得一些多媒体知识,他们的工作将会是怎样?
现代新闻传播教育重视科技,但不能将新科技绝对化和迷执化。相反地,新科技的要求也凸显了人文和基本语文训练的重要性,否则只会“垃圾入,垃圾出”。因为无论科技发达到何种程度,它也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传播制作的现代化并不代表新闻本身的含义。要采写出上乘的新闻作品,人文知识是根本保证之一。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养的养成而言,是须臾也离不开人文知识的。这似乎又回到了新闻传播教育几十年所走过的老路上了,但历史已经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是不能轻易否定的。没有把创意、文采、思想、意境和视野输入先进的计算机、摄录机里,得出的只是苍白的低劣成品。
面对高科技之受宠,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已提出,传媒界,包括新闻业的最大危机,是内容贫乏,内容制作人不足。无论高科技怎样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受众追求的还是内容,还是新闻本身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概言之,21世纪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培养人文及信息科技训练兼备的新传媒人。他们擅长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以大众可接受的语言传播出去;他们是多面手,除了驾驭文字的能力之外,能掌握各种媒介平台,广播、互联网,把报刊、电台以及电视节目上网。各种媒体的汇流和渗透、人才的交流互补、平面媒体人才进入广播及新媒体已成潮流,也只有多面手的新闻工作者才能赶上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