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 人才培养
1.专业设置
目前学院共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2007)、广播电视新闻(2009)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传播学专业在国内最早开始网络新媒体教育。新闻学专业的“新闻评论实验班”教育,开创了评论人才培养创新的新路径,受到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好评。
在研究生层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公关、传播学四个学术型硕士点,出版、新闻与传播两个专业硕士点。设立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广告与传媒经济和公共关系五个博士点。
各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都体现了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理论功底和业务技能的均衡发展。毕业生上手快,后劲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深受业界和学界的欢迎。
2.培养特色
30多年来,学院始终走在全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领域前列。对本科生的培养,学院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复合特色取胜,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注重建设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从多方面提升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开阔理论视野。
当前学院的教学改革,致力于建立与媒介融合时代相适应的融媒全流程培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制定创新性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交叉课程组成,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交叉的递进型课程体系。
(2)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注重从业界引进资深新闻人担任教师、从业界聘请兼职教师外,近年来与媒体联动推行“双挂”制度,选派教师到业界挂职和吸引业界人士到学院挂职;使得新闻传播教育能密切追踪业界实践,人才培养能很好适应业界需要。
(3)调整实验程序设计。改变了以往业务实验课各立门户不相关联的做法,依据融合媒体新闻业务的流程重新设计。
(4)编撰通用型课程教材。相继编撰了一批适应融合媒体发展需要的新教材,如视听新媒体系列教材等。
3.学生创新团队
学院特别注重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04年3月,学院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启动,系该校首个文科院系创新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意识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创新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知名的创新团队。
1)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
团队成立于2002年,由陈先红教授作为首席指导专家,指导教师还包括李华君副教授、张明新教授、李贞芳副教授等。这是一支以培养“创意思维—策略制定—问题解决”三种核心专业能力的咨询策划创意团队。团队的主要活动包括晒书会、头脑风暴、学术沙龙、红树林大讲堂等。团队成员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了中国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不断创造佳绩。
2)V-fun第二视觉影视实践创新团队
团队成立于2009年5月,主要指导老师为胡怡副教授、邓秀军副教授、余奇敏副教授;旨在打造华中地区顶尖影视创作团队,为爱好影视创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锻炼、交流的平台,用影像记录时代、记录生活。近年来,团队成员积极创作,获得了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最佳剧作奖,并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文科)一等奖。由V-fun第二视觉影视实践创新团队成员担任导演、编剧等主创的毕业电影活动,也成为学校毕业季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3)Loading团队
团队成立于2010年10月,主要指导老师为余红教授,及陈少华、鲍立泉、李卫东三位副教授。团队主攻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开发,制作了中国信息安全网、华中科技大学志愿者网等多个网页,开发了童话世界等手机应用。并连续承办了华中科技大学飞航杯科技节之互联网产品设计大赛。
4.评论学社
学社前身是校“新闻评论团”,在2012年10月发展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评论学社”,并被学校立项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主要指导老师包括赵振宇教授、顾建明副教授,及何志武、孙发友、欧阳明、刘家俊等教授。学社以“评论时事,引导舆情,研究方法,培育人才”为宗旨,与国内多家媒体合作开展活动,共同为学社会员搭建交流、历练、创新、发展的平台。学社设置了四个平台:时事评论会、文化与生活论坛、评论学术讲座、舆论监测与引导工作室,创办了一个“评论学社网站”和一份报纸《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