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适应融合时代的教育改革

4.3.4 适应融合时代的教育改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在领先地位,系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在科研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瞄准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重大课题,聚集团队进行集中攻关,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多、规格高。目前已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有: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教育部科研项目及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部级社科项目106项,省级科研项目70项,以及“985工程”、“211工程”首批和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共计27项。另据不完全统计,本学科还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研究项目43项,其他科研项目121项。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总额超过4600万元。这些项目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目前已产出的一批在国内领先的创新性学术成果,在引领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带动学科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相关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备了国际对话的能力和基础,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项共计49项。已在各类学术期刊及理论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仅1989—2013年间,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等的第一作者论文共计3899篇,平均每年156篇。另外,发表于国际SSCI/SCI期刊的高水平论文共计37篇。其中不少论文常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力的文摘全文转载。已发表论文被引用频次也较高,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统计,第一作者论文平均每篇被引频次达到4.4次,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篇论文总被引频次达到983次,平均每篇被引32.8次,最高的一篇达到83次。已出版的大量学术著作,为充实和丰富我国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可查的资料显示,仅1999年至今出版的、为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达117部,总字数超过2500万字。《新闻大学》不仅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之一,而且在全国历届新闻核心期刊评选中一直名列前茅。

在教学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最先开设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等为数甚多的本学科主干课程并最先编写这些学科的教材,所编写出版的《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宣传学丛书》、《新闻学高级教程丛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等,均为国内率先出版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系列成套教材之一,覆盖面遍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各研究方面,为兄弟院系专业普遍采用,影响广泛。在获教育部批准建设新闻学特色专业后,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勇于改革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旨在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本科教学“2+2”跨学科培养模式

自2012年起,新闻学院将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培养过程分成两个为时2年的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二学年)要求学生系统修读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第二阶段(即第三、四学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读新闻传播学科类课程。在第一阶段,目前可供学生选择的非新闻传播学科类专业有8个: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并拟逐年增加可供选择专业。

在第二阶段,打破原有的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之间的堡垒,制定了一个适用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各专业使用的教学培养方案,将原来4个专业的各类课程整合为3个递进式的课程层级:一是学科基础课程,为新闻传播学科类各专业学生所共同修读,旨在打下厚实的新闻传播学科理论与知识根基,其中包括为顺应媒介融合历史趋势而新开设并着力建设的媒介融合课程群。二是专业必修课程,为各专业学生各自修读,但各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数较前大加削减,控制在20个学分左右,并要求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学生修读后可抵作选修课程。三是学科选修课程层级,分为新闻传播、艺术传播、公共传播、商业传播4个模块,供新闻传播学科类各专业学生自由选择与修读。

2.进一步探索实施以专业硕士培养衔接“2+2”培养,即“2+2+2”(或者“2+3”)培养模式的可能性

新闻学院于2011年设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学制2年,旨在培养财经新闻、影视艺术、媒体融合等交叉学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下设新闻与传播综合与财经新闻两个方向,定位于培养实务型人才。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务性和学科多样性,除设置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之外,还开设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的课程,既拓宽学科背景,又突出专业训练,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视角观察现实问题。二是在师资配备上强调尊重专业经验,跨学科课程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聘请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界专家讲授,实务类课程依托“部校共建”资源优势聘请新闻传播业界专业水准一流的实务家担任授课教师,并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鼓励校外导师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3.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新闻学院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一直作为专业必修课要求新闻学院本科生必修,现已被评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并作为学校层面的人文类基础课面向全校开放,目前每学期选修该课的人数约800人,包括文、理、医等不同学科与专业。该课程的特色可概括为“四个结合”与“一支团队”。“四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的授课方式。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其他新闻理论结合: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非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一起教给学生,并在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中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性说透。三是研究和教学的结合:始终关注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攻关,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实践发展。四是专精和普及的结合:“专精”是指对新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教育,培养他们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专业能力。“普及”是指对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高课程教育,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素养。“一支团队”,是指一支教学研究团队的培养,目前已形成了以童兵教授为带头人、3位年轻教师为骨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任课教师团队。这一教学团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实力厚实,既保证了授课质量,也保证了课程开设的可持续性。

4.顺应媒介融合趋势

该校已开设“媒介融合概论”、“融合报道”等全新课程,将新媒体、新技术引发的理念、知识框架以及实践方式等各方面的调整状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为了加强有关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2015年制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新增“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媒介技术导论”、两门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本着培养富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话语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宗旨,已推出如下举措:一是“引进来,走出去”,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大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依托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每年不定期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讲座、参与国际双学位项目管理;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课题和访问考察,2010年派出40人次左右赴境外深造、访学和交流,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60余人次。与此同时,2011年12月,全职引进原路透社美籍记者Doug Young(阳歌)来院工作,2011年2月被聘为新闻学院外籍授课专家,2011年12月被聘为全职教师,不仅为该院财经新闻专业硕士学位项目授课,并参与该项目的发展规划与管理。2012年起,兼职聘用原澳洲莫道克大学David Maguire教授,先后为该院财经新闻专业硕士和LSE及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研究生授课并参与项目管理。二是与国际一流新闻院校深化战略合作,加强国际教学科研合作,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目前,学院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际一流新闻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国外如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以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铭传大学、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都与该院签有交流协议。2010年度,接待来访学者和代表百余人,主办多次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接待海外一般来访参观80人次,邀请了5位海外知名学者来该院授课并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接待海外高校领导及学者40余批次120多人。三是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跨专业选拔、跨学科培养优秀“种子学生”,接受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和实务的训练后,根据我们的国际合作战略布局,以及国际一流新闻院校联合培养,以双硕士学位项目为主。目前已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包括: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的“2+2”本科双学位项目;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的双学士学位项目;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合作的“全球媒介与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与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合作的“传播与媒介”双硕士学位项目;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合作的“策略公共关系”双硕士学位项目;与悉尼大学合作的“健康传播”双硕士学位合作项目。

(撰稿人 黄 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