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师范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质量工程建设

2.5.3 师范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质量工程建设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是由多种社会原因造成的,扩招本身对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扩招中因为学校发展太快,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从“十一五”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开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2006—2010年的5年时间内共向工程投入25亿元。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文继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持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内容。下面主要围绕教学质量工程来梳理师范院校本科教学的基本情况。

1.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专业与实验室建设

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000多所,设置的本科专业有400多个。为了帮助全国高校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专业品牌,2007—2011年期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立项建设了7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新闻传播类的立项情况如下:第1批(2007)有21个特色专业(18个新闻学、1个广告学、1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个广播电视编导),其中有2个特色专业属于师范院校(南京师大新闻学、天津师大新闻学);第2批(2007)有2个特色专业(1个新闻学、1个播音与主持艺术);第3批(2008)有4个特色专业(1个影视学、1个广播电视编导、1个新闻学、1个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名列其中;第4批(2008)有5个特色专业(2个新闻学、2个广告学、1个广播电视编导),上海师范大学广告学名列其中;第6批(2010)有8个特色专业(5个新闻学、1个传播学、1个编辑出版、1个广播电视新闻学)。7批共有新闻传播类特色专业37个,师范院校占有4个,占比为10.8%。

在2007—2009年进行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评审中,共有5个创新实验区获批立项,其中2个为师范院校,它们是陕西师范大学“具有西部特色的播音与主持艺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东北师范大学“学研产复合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2005年教育部启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共评出16家传媒类实验示范中心,其中师范院校占5席,它们是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007)、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2008)、陕西师范大学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2008)、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008)、浙江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008),师范大学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占比31.3%。

因为各类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申报竞争激烈,有些项目申报需要限额申报,所以师范院校新闻传播类院系要想冲出学校、冲出本省就很不容易。但在相关项目的省级评审中,师范院校的成绩相对较好。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教学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新闻专业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是福建省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江西师范大学广告学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综合试点改革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2.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教材和课程建设

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中有教学名师、重点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内容,这些带“国家”字样的各类工程项目是高校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因为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比较年轻,在相关项目中斩获的荣誉并不多。师范院校与985高校相比本身处于弱势,因此获得“国”字头奖项的机会就更少,目前稍有作为的是国家级规划教材评选。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新闻传播类教材获批30本,其中师范院校有4本教材,它们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广告创意学、中国广告经典案例评析,南京师范大学的当代电视编辑,华东师范大学的影视剪辑。在省级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取得的成果也很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刘秀梅所授课程《影视剪辑》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2009)和精品课程(2012);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卫东曾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新闻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两门课获市级精品课程等。

3.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学改革与培养质量

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选中,因为申报限额的原因,即使综合性的“985”、“211”高校都难有大的成就。在近三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新闻传播学科只有5个项目获奖,其中,2005年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获得二等奖,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二等奖;2013年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获得二等奖。师范院校新闻院系目前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还是空白。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逐渐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认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新闻传播学科在挑战杯竞赛中有取得优异成绩的空间,但目前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重视不够,取得的成绩也非常有限。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基于模拟职业化训练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以能力为主线,多向融通式的‘四元六化八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师范大学“四级递进、两翼开放、产学协同——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师范院校取得了一些成就:西北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以“传媒六艺”(礼、乐、摄、制、书、说)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意素质、编导设计能力、新闻采编水平和传播沟通技巧。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树立“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业界、培养能人”的办学理念,确立“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目标,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该院开设金牌记者实验班、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3+1协同育人项目。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师生创作的影视作品,如《歌者》、《稻收》、《重庆少年》、《茶香》、《玉叶陈香》等,入围国际国内电影节并获得重要奖项。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注重办学发展的“三个符合度”,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与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的符合度。学院实施“传媒应用型人才‘331素质’结构”,“331素质”即具备三项核心素质(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核心思维),三个支撑素质(专业价值观、文化驾驭力、生活经验与认知)和一个终极素质(审美实践创造力)。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