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令
常进士大忠,太原人,候选在都。前一夜,梦文昌投刺。拔签,得梓潼令,奇之。后丁艰,服阕候补,又梦如前。默思:其复任梓潼乎?已而果然。
梓潼令是个官职,讲的是常大忠(1620—1670)两次任梓潼令,全凭“梦文昌投刺”。若问:文昌星(文昌帝君)何以如此垂爱常大忠?很简单,因为他是个从政清廉,一心为民的好官。这就与上文“左懋第升天为佛”是一个道理:好官自有神来助。有关他的资料,光绪八年(1882)《交城县志·选举》《交城县志·人物》以及《梓潼县志》均有记载。
顺治十六年(1659)常大忠任潜山令,其政绩主要有如下几点。一、由于明清兵火毁了亩册,乡民有的耕无税地,有的纳无田税。常大忠秉公丈量,自带民夫,背着丈具,巡回检查,足迹遍全县。为了不扰民,他自带粮米,在寺庙借宿、做炊,办事人有所畏惧,无一敢敷衍徇情。二、为充分发挥潜水(皖河流域一条大河)益于农耕,他察看地形,酌量水势,筑新堤,起新闸,修堤堰于两河冲口。这项工程直至20世纪仍在发挥效用。三、现今潜山县有座潜岳书院,原名三立书院,那是康熙三年(1664)由知县常大忠捐俸创造的。他任期五年,百姓为之立生祠祭祀;而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曾自撰楹联,写出心中为官的是与非:
赃官贪婪,将图富也,孰知子孙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年唾骂;
良吏清操,岂徒名哉,实痛小民疾苦,守三年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1]
这种自道清正廉洁心志的精神,恰与其脚踏实地干出的政绩相表里,绝非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门面话。
康熙二年(1663)常太忠升保定府同知,政绩更加突出。其一,北地苦寒,播种不能以时,民多饥困。他赈饥民、掩枯骨、惩凶杀,颇得民心。其二,郡有杨忠愍祠,每逢朔望必拜之;他重修忠愍祠、建忠烈祠,保定这些古迹至今犹存。他最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身后贫至灵榇不能护送归里,全靠操办者捐赠解决。
潜山、保定百姓无不怀念他。其一生所著《贞胜编》《格物编》《岁寒居答问文集》等行于世。常大忠终其一生,始终践行的就是“从政清廉”四字。这与当时士子们所期待的留任京官、进翰林,然后飞黄腾达,而不愿补外任,更不想去边远地为七品官大异其趣。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任由官位选自己”(包括文昌帝君赏识并选择他)的好官、清官。
做个“文昌投刺”的美梦,那可是明清士子寒窗苦读日思夜想的事。据司马迁的《史记·天宫书》记载,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意谓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的星座,形似筐,就叫他文昌宫。另据传说,张亚子居梓潼七曲山,仕晋而战死,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梓潼帝君,这就使文昌和帝君合而为一。现在文昌帝君亲自来“托梦”,向常进士“投名片”(发聘书),委任其为梓潼令,甚至不止一次,真是极荣幸的事!因此,何守奇评曰:
“文昌投刺,其令必贤,已可想见常公为人。”[2]
【注释】
[1]赵伯陶注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166页。
[2]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