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相公

张老相公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爆膻腥。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箝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故事发生地金山,即今之镇江。这里可是“梁夫人擂鼓战金山”“白娘娘水漫金山寺”等的古老的复仇故事的发生地。本篇故事情节单线独进,写张某携妻女乘船去为女儿办嫁妆,下船前叮嘱“勿爆腥膻”,以防鼋怪嗜香翻船。岂料母女健忘,葬身水中。张“悼恨欲死”,在走访寺僧时得知:“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于是心生奇计,“冶赤铁重百余斤”,找准鼋怪藏身处,“以大箝举投之”,鼋怪吞后五内如焚而死!

张某这一果断复仇行为,表现了大智大勇和敢于反抗世俗的优秀品质。首先,这智勇体现在除害手段之妙:他把百姓奉祀鼋怪的“牲牢”不声不响地改为“赤铁”,不但化冷炙为红烧,而且变悲痛为行动,既报家仇又除公害,一举两得。其次,寺僧那句“谁复能相仇哉!”太耐人寻味了,体现了懦夫与勇士的不同心理。张某听在耳,恨在心,绝不随俗,相反却决意除害报仇,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反潮流,反世俗”的精神。最后,关于百姓为张某建祠,“以为水神”,可看出古老的传统崇拜具有两极分化又回合的特点:大善与大恶,是为两极崇拜;而二者都基于对人自身之力的不自信,是为回合。比如太阳神为大善的化身,雷公神为大恶的化身。大善固然值得崇拜,那是因为它太强大了,遂由敬佩而失去自信;大恶同样难以战胜,从而崇拜之,奉祀之,这也是对自身毫无信心的表现。故事的这一结尾,迷信自不必说,也算得颊上三毫,备见《聊斋》特色。

至于张老相公的人物原型,据《萧山县志》记载,是宋代景佑(1034—1038)年间,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的张夏。由于他加固江溏堤岸有功,死后被追封为守江侯、显应侯、护堤侯、静安公。百姓敬称他“张老相公”(传说中的“水神”)。可知这“相公”一词,既是旧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又用作称年轻的读书人(多见于旧戏曲、小说),但在本文既用作篇名,就成了“水神”的别称,抑或专指张夏。

为彰显为民除害这一优良传统,有学者甚至建议:“可把这一智勇双全的张老相公为民除害的故事,作为讲授《李寄斩蛇》等中学课文时的补充教材;也可把它和梁夫人、白娘娘等有关金山故事同样看待,重新整理、敷陈、予以推广。”[1]

【注释】

[1]江慰庐:《关于“张老相公”金山除害的故事》,《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