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

三朝元老

某中堂者,故明相也。曾降流寇,士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扁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似之。

洪经略南征,凯旋,至金陵,醮荐阵亡将士。有旧门人谒见,拜已,即呈文艺。洪久厌文事,辞以昏眊,其人云:“但烦坐听,容某诵达上闻。”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乃故明思宗御制祭洪辽阳死难文也。读毕,大哭而去。

本文故意隐去两个切合题目的人物的姓名,一位是李建泰,另一位是金之俊。据历史学家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六解释: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乃李建泰事。朱书《游历记存》云:“建泰为贼相,贼败再降,又为相,被赐绰楔曰‘三朝元老’悬于门,始告归。‘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联,乃金之俊事,见苏瀜《惕斋见闻录》。”[1]

李建泰(?—1649),山西曲沃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末闯王占领山西、陕西,李为保命很能“远虑”:以家乡诸多资财可以募兵并剿灭李自成为由,锐意一雪前耻。崇祯帝遂赐予其兵部尚书一职及尚方剑,使其便宜行事。出行日天公不作美,大风扬沙,轿杆折裂,逃兵四散,加之惊闻老家失落,一路凄惶潦倒。待其走到广宗、保定均被拒绝入城,即便出示颁赐印信也无效。建泰以尚方剑示警,这才被放进城。此后,闯军逼近,明军败退,保定城破,李终被闯将刘芳亮捕获并归降。清兵入关后,闯王败,李建泰又被清召为内院大学士,很得宠,又因受贿罢归。顺治六年(1649),原大同总兵姜瓖起事反清,李建泰在临汾响应,却兵败而归,随后被清擒杀。

再看金之俊(1593—1670),江苏吴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闯王入京,金被俘,降后官复原职。只两个月,吴三桂领多尔衮进京,金之俊最先降清。他为巩固清廷在中原统治,不断主动出谋划策。金之俊想在“死与降”之间找个“平衡点”,如同走钢丝的演员,手拿一根横木棍,小心翼翼,左右摇晃,以求走到终点。但事与愿违,连他的家人都对他非常厌恶。夫人与之分居,拒受朝廷诰封。一次于饭桌前,金对侄儿讲忠孝,侄儿反唇相讥曰:“监斩二王(崇祯二子永王和定王)也算忠吗?”后来连官府,乃至朝廷都不待见他。乾隆帝大呼上当受骗,特意把他归入《贰臣传》。

甲申年(1644)在中国历史上是天崩地坼的一年,锦绣河山变成狼奔豕突的厮杀战场。当时蒲公刚五岁,社会乱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印象殊深。尤其南明抗清政权陆续存在十八年(1644—1662),老百姓心中不灭的民族意识,作者更能感同身受。本文借一幅寓意“忘八”“无耻”的对联,对变节的“三朝元老”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另外,小说十分含蓄地通过洪经略门人“抗声朗读”明思宗御制祭文随后“大哭而去”来批判变节行为。

路大荒记载:是年洪承畴降清。《志异》书中写《三朝元老》一篇加以讽刺。[2]所有这些,无不映衬着作者对故明的留恋。

【注释】

[1]赵伯陶注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1869页。

[2]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