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官
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徇。时有陋规,凡贪墨者,亏空犯赃罪,上官辄庇之,以赃分摊属僚,无敢梗者。以命公,不受;强之不得,怒加叱骂,公亦恶声还报之,曰:“某官虽微,亦受君命。可以参处,不可以骂詈也!要死便死,不能损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上官乃改颜温慰之。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人自无直道耳,何反咎斯世之不可行哉!会高苑有穆清怀者,狐附之,辄慷慨与人谈论,音响在座上,但不睹其人。适至郡,宾客谈次,或诘之曰:“仙固无不知,请问郡中官共几员?”应声答曰:“一员。”共笑之。复诘其故,曰:“通郡官僚虽七十有二,其实可称为官者,吴同知一人而已。”是时泰安知州张公者,人以其木强,号之“橛子”。凡贵官大僚登岱者,夫马兜舆之类,需索烦多,州民苦于供亿,公一切罢之。或索羊豕,公曰:“我即一羊也,一豕也,请杀之以犒驺从。”大僚亦无奈何。公自远宦,别妻子者十二年。初莅泰安,夫人及公子自都中来省之,相见甚欢。逾六七日,夫人从容曰:“君尘甑犹昔,何老悖不念子孙耶?”公怒,大骂,呼杖,逼夫人伏受。公子覆母,自号泣,乞代。公横施挞楚,乃已。夫人即偕公子命驾,妇矢曰:‘渠即死于是,吾亦不复来矣!”逾年,公果卒。此不可谓非今之强项令也。然以久离之琴瑟,何至以一言而躁怒至此,不情矣哉!而威严能行于床笫,事更奇于鬼神矣。
本短章写了两个廉洁奉公的清朝官吏:一个是虚拟的吴公,另一个是真实的张公。这位济南同知吴公敢于抵制代“贪墨者”分摊赃款的“陋规”,上司骂他,他义正词严地“恶声还报之”,使得上司反倒“改颜温慰之”。还有泰安知州张迎芳敢于拒交“贵官大僚登岱”所需的“夫马兜舆之类”,“大僚亦无奈之”。小说通过这二人两件非公的琐事,写出了并不多见的为官清正、刚正不阿的封建官吏形象。然而,若仅停留于此,虽能表现人物“反潮流”的精神,但毕竟缺少了一些文学色彩。
接下来且看他们说的几句话,使二人耿介的个性顿时鲜活起来。吴公说:“某官虽微,亦受君命。可以参处,不可以骂詈也!要死便死,不能损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话语软中有硬——以身负皇朝之命来震慑对方,体现出一股“不怕死”的傲岸之气,也使对方不敢再碰“朝廷命官”。另一位张公地位只相当于知县,可是他有个“橛子”的绰号,对于上司摊派索要猪、羊,他一概“撅”了回去!他说:“我即一羊也,一豕也,请杀之以犒驺从。”执拗中,表现出人物迂拙憨直的特点,又透露着一种“豁出一切”,“任你不敢奈何”的意味,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对于皇帝御驾经过他所管辖的地段,他就灵机一动,换个委婉说法拒绝。据载:“康熙二十八年,嘉东巡,上官虑供给未备,迎芳处以镇静,毫发不取诸民。”[1]就是面对皇帝,他也敢拒绝特供,还故意“捧着”说:“吾闻圣旨不扰民间,清宫除道,丝毫不累民。驾过,问州牧何如,万民叩首称善,上嘉之。”[2]可见,上自皇帝老儿,下至“贵官大僚登岱者”,张公都能巧加斡旋,多方减轻百姓负担。
有了典型事例,蒲公还要凸显《聊斋》的怪异神奇特色,以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作者首先为吴公添加了一个被狐仙附体叫“穆清怀”的隐形人,此“人”在宾客问到郡中有多少官员时,答曰:“一员。”隐形狐仙解释道:“通郡官僚虽七十有二,其实可称为官者,吴同知一人而已。”这一辩白,说明只有吴公是济南郡中唯一合格的官员,其余七十一员全是吸食民脂民膏的蛀虫。其次,作者又为张公敷衍了一段“夫妻反目”的故事。小说写张公的妻子在丈夫“远宦”“十二年”后,前来探亲,自然是“相见甚欢”,可当妻子略一提及为子孙的打算时,他立刻暴跳如雷,拿起棍棒责罚妻儿!这一罕见的“六亲不认”,突出了其疾恶如仇的刚烈性格。由此妻子发誓:“你就是死在这儿,我也不再来了!”这一戏剧性情节,并非完全杜撰,而是来自道光十五年(1835)《博平县志》卷四《宦业》的一段实录:“张妻挈子之任,曰:‘君独不为子孙计耶?’张大怒,立遣去。后竟卒于官。人肖其像于包孝肃祠。”[3]对照之余,作者觉得“立遣去”干瘪无味,面对眼前官场的黑暗腐败又深恶痛绝,遂将心中的积愤生发出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
莫以为小说不会发议论,本篇就特意在叙事之后直抒己见,对吴公,作者议论:“人们都说这世道不能按规矩办事,那是这些人自己首先不规矩,怎怪世道不规矩呢?”这叫“反话正说”,把那些与吴公相反、肯代人摊赃的,也都批判了,因为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腰包,而是会再去搜刮百姓。对张公,作者又议论:“此不可谓非今之强项令也。”所谓“强项令”,指的是刚正不阿,不为威武所屈的县令董宣。[4]眼下的张公不能不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强项令”啊!一个双重否定句,对封建官场作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唯一的陪衬人物张夫人,虽然她的话语不多,但也显得有声有色——宛转中暗藏私心,体贴中透着倔强。她说的话里有两个典故:一是“尘甑”,形容清贫,出自《后汉书·范冉传》。范冉,字史云,桓帝时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结草室而居,有时粮粒尽,但穷居自若,言貌不改。乡里人歌曰:“釜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二是“何老悖不念子孙耶?”意谓,何以老年不通事理,以致不顾及子孙?出自《汉书·疏广传》。疏广辞官归乡里,每日设酒席请客,并不断问询还剩多少钱,意欲全用于请客。疏广子孙托一位老人劝他购置田产。疏广却不愿因增益田产使子孙怠惰,损志并招怨。这位夫人看透丈夫的心志,投其所好,借着清贫说事,又借典故劝丈夫为子孙谋利。一句话就生动展现一位善于辞令的官宦夫人的形象。
俗话说:好戏在后头。本篇作为《聊斋》殿后之作,处处能看出作者倾力之迹,思想上乘,艺术精湛。不妨将其作为当下反腐倡廉的一份“辅助资料”传阅、对照、讨论。
【注释】
[1]赵伯陶注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3068页。
[2]同上。
[3]赵伯陶注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3068页。
[4]见《后汉书·董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