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别
王春李先生之祖,与先叔祖玉田公交最善。一夜,梦公至其家,黯然相语。问:“何来?”曰:“仆将长往,故与君别耳。”问:“何之?”曰:“远矣。”遂出。送至谷中,见石壁有裂罅,便拱手作别。以背向罅,逡巡倒行而入。呼之,不应,因而惊悟。及明,以告太公敬一,且使备吊具,曰:“玉田公捐舍矣。”太公请先探之,信而后吊之。不听,竟以素服往。至门,则提幡挂矣。呜呼!古人于友,其死生相信如此;丧舆待巨卿而行,岂妄哉!
梦中出现的人和事,正常人一般都知道是虚幻的,可是有时却又让我们信以为真,因为梦中的人和事,为梦者最挂念的亲朋好友。这篇《梦别》,写的是李宪之祖,梦见作者叔祖玉田公,来到李家神色黯然地向老友托梦,说:“我要远行了,特向你来告别!”李宪之祖问:“你去哪儿?”玉田公说:“很远啦!”天明后,李宪之祖告诉太公,叫准备吊丧用品,说:“玉田公去世了。”太公怕有误,让先打听准了再办,李宪之祖觉得没错;待到玉田公门口一看,果然都挂上招魂的纸幡了!
作者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来路,因为作者十九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之后,就与同乡学友张笃庆、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云表》:“少年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友旋视诸先生结为郢中社,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始终一节无少间。”[1]作者二十五岁时,又在淄川李希梅家寄居共读,互为挚友。那么,李希梅的曾祖和蒲松龄的叔祖这段友情,则是老一辈友好相处的一段佳话。
李希梅之父李宪,据《淄川县志》卷六《人物志·续文学》记载,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三甲第五十二名进士,曾任孝丰知县。李宪的父亲李思豫,在《淄川县志》里也有传,“太公”是个对自己父辈或他人父辈的尊称。
作者的叔祖,即蒲松龄父亲的叔父蒲生汶,字澄甫,明万历二十年(1592)三甲第一百七十六名进士,任河北省玉田知县。查阅《蒲氏世谱》,原来蒲生汶是家族中唯一进士出身的官员,代表着蒲氏历代族人所取得的最高政治荣誉,因此,将叔祖玉田公写进《聊斋》,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亲朋之间,相交至深,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程度,并不稀奇。演绎得最活灵活现的,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及《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建议未雨绸缪,趁早经营好坟地附近的田庄、房舍、地亩,以备“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还有《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写宋江被朝廷御赐毒酒害死后,其阴魂给军师吴用托梦,告诉自己已埋葬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希望前来探视。
然而,最为动人的当属作者在文尾写下的“丧舆待巨卿而行”的典故。据《后汉书》卷八一《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郡金乡人,一名汜,曾任山阳郡功曹等职。他为官清廉,重友情,讲信义,是古代讲诚信的典范。史书载有他与汝南张劭诚信相交、杀鸡煮黍的史实。范式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毕业前,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去拜望你及家人。”张劭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觉得这是随便一说。两年后范式果然如期来践约。见面后两人开怀畅饮,尽欢而别。又过了几年,张劭病重,临终前以未看到范式深感遗憾。当晚范式就在睡梦中见到了张劭,张劭说自己死了,某日下葬。范式惊醒后,快马加鞭赶往汝南。这边,张劭家人在下葬时,棺木却怎么也放不进墓穴。张母说:“你还有何心事未了吗?”这时,只见远处范式素车白马,一路号哭而来。范式在张劭棺前叩拜行丧礼,随后,范式拉着棺木上的绳子,缓缓地将棺木放进了墓穴。范式诚信赴约、奔波千里为友下葬的故事广为流传。随后在范式家乡修建了“二贤祠”,又叫“信义祠”“信义庙”。该庙建筑风格独特:不用脊椽,庙顶有两只平行的木椽支撑,象征着兄弟平等;墙体空心,里外行砖,象征心心相印。范式家乡人民也把山阳庄改名为“鸡黍镇”,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而在张劭家乡河南汝南张庄,也建起“鸡黍台”供人凭吊,同时改张庄为金乡铺,立“二贤祠”供奉范式、张劭,以示纪念。据统计,除了《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请平山堂话本》等载有此事,佛家经典《金刚经》,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也都详细介绍了“鸡黍之约”的故事。
此文写好友之间生命信息相通,一个是梦中来作死别,黯然相语;一个是坚信梦中事真,前往吊唁。见证了朋友虽多,知己难得,借以赞扬朋友相交以信、相知以诚,惺惺相惜,才能感天动地。客观地说,也在批判人心叵测的炎凉世态。于今于古,不无教育意义。
【注释】
[1]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