鸲鹆

鸲鹆

王汾滨言: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出游必与之俱,相将数年矣。一日将过绛州,去家尚远,而资斧已罄,其人愁苦无策。鸟云:“何不售我,送我于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其人云:“我安忍!”鸟云:“不妨。主人得价疾行,待我于城西二十里大树下。”其人从之。携至城中相问答,观者甚众。有中贵见之,闻诸王。王召入,欲买之。其人曰:“小人相依为命,不愿卖。”王问鸟:“汝愿住否?”答言:“愿住。”王喜。鸟又言:“给价十金,勿多与。”王益喜,遂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悔状而出。王与鸟语,应对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鸟云:“臣欲浴。”王命金盆贮水,开笼令浴。浴已,飞檐间,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顷之羽燥,翩跹而起,操晋音曰:“臣去呀!”顾盼已失所在。王及内侍仰面咨嗟。急寻其人,则已杳矣。后有往秦中者,见其人携鸟在西安市上。此毕载积先生记。

王阮亭云:“可与鹦鹉,秦吉了同传。”

鸲鹆俗名“八哥”,智商很高,会模仿人说话。南唐后主李煜,改鸲鹆为八哥,亦曰八八儿。这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其两目炯炯有神。据说其舌如人舌,剪剔之,能模仿人言。幼鸟口黄,老则口白,性喜浴水,如文中:“鸟云:‘臣欲浴’。”

鸲鹆较早见诸古籍,是用作解释一则政治事件的。据《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国大夫师己,见鸲鹆反常,由南方迁来北方筑巢,由此预测鲁昭公(稠父)不满季氏大权在握,躁然出兵,反被季氏驱赶到齐地(乾侯)。流浪在外的鲁昭公缺衣少食,不久而死。鲁国代之而立的是定公(宋父)。汉朝经学大师董仲舒对这段史实即作如是说。此外,东晋谢尚模拟鸲鹆动作编成了《鸲鹆舞》,特意在宴会上表演,赢得了宾客一片喝彩。谢尚的舞姿,俯仰翩跹,旁若无人。古人喜爱鸲鹆,并用以招待客人的礼数,一点也不逊色于今人。

本文对鸲鹆的描写同样十分精彩,最突出的表现是鸟主动提出要出卖自己,去为主人筹措盘缠,玄机十足,远比主人考虑得周到。尤其那句故意说给王爷听的“给价十金,勿多与”。真是左右逢源,一副油滑嘴脸,一句话便促成这桩买卖。接下来的“吃肉”“求浴”,也是从容不迫,有效地麻痹了王爷,为振翅飞回主人怀抱创造了条件。这三个连续不断的画面,把一个诡计多端的禽鸟之尤,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小小的禽鸟,竟然愚弄了堂堂的王爷,从而辛辣地嘲讽了王爷的愚蠢。

然而,读者也不由得怀疑,这是鸟,还是幻化的鸟精?抑或就是一篇寓言?清朝评家但明伦,揭示了答案:

今之骗局亦夥矣。以人谋之,以人为之,已不可以理测,不可以情窥;小鸟何知,而又代人谋?此其前身不待问而知矣。

既能作计,而复以从容出之,使人不疑,此可为念秧之祖。[1]

文尾那句“毕载积先生记”,见证了作者与坐馆东家毕际有(1623—1693,字载积,号存吾)之间切磋《聊斋》写作的深厚友谊和浓重情感。有专家称:这可能是毕际有读了《聊斋》中已经完成的篇章,一时兴起,便写出了《鸲鹆》,蒲松龄加以文字润色后,纳入《聊斋》中。为了尊重馆东的草创之功,便于篇末注明出处。

【注释】

[1]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