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中怪

荞中怪

长山安翁者,性喜操农功。秋间荞熟,刈堆陇畔。时近村有盗稼者,因命佃人乘月辇运登场。俟其装载归,而自留逻守,遂枕戈露卧。目稍瞑,忽闻有人践荞根咋咋作响。心疑暴客。急举首,则一大鬼,高丈余,赤发鬃须,去身已近,大怖,不遑他计,踊身暴起,狠刺之。鬼鸣如雷而逝。恐其复来,荷戈而归。迎佃人于途,告以所见,且戒无往。众未深信。越日,曝麦于场,忽闻空际有声。翁骇曰:“鬼物来矣!”乃奔,众亦奔。移时复聚,翁命多设弓弩以俟之。异日,果复来。数矢齐发,物惧而遁。二三日竟不复来。麦既登仓,禾秸杂遝,翁命收积为垛,而亲登践实之,高至数尺。忽遥望骇曰:“鬼物至矣!”众急觅弓矢,物已奔公。公仆,龁其额而去。共登视,则去额骨如掌,昏不知人。负至家中,遂卒。后不复见。不知其为何怪也。

这篇小说叙述安翁在荞麦场上,被迫与不知名的怪物作殊死斗争,断断续续的共六天,交锋四次,前三次安翁胜出,最终结果很不幸,是安翁被荞中怪咬死了。这与很多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大相径庭,也许作者是特意要提供一个反面案例,以警告所有不讲究斗争策略或者疏忽大意的人们:只有常备无懈,方可人财平安;哪怕稍有不慎,也会一命呜呼。

故事开篇先交代安翁是个喜欢干农活的人,秋收时节荞麦成熟,翁将收割的荞麦堆放到田垄边。由于总有偷庄稼的贼,翁则督促佃工趁着月光赶紧把荞麦运到场地。等到堆放完毕,自己就留下来巡逻守卫。翁刚刚在露天中枕着长矛想休息,只听有脚踩荞麦杆儿的“咋咋”声。翁怀疑有贼,抬头一看:一个一丈多高、赤发乱须的大鬼已经走近自己!翁都来不及细想,急忙用长矛狠狠朝着大鬼刺去,大鬼如雷般吼叫着逃跑了。以上算是第一回合:不料遇敌,靠勇获胜。

安翁担心大鬼会再来,扛着武器回家,半路遇上运麦的佃工,向他们讲述了刚才发生的惊险一幕,劝他们不要冒险前去,大家还都不相信。过了一天,大家正在场上晒荞麦,忽听天空传来怪声,安翁警惕地高呼:“怪物来了!”边喊边跑,佃工们也跟着安翁跑。过了一会儿,没动静,大家又聚集在一起,安翁让大家多准备些弓箭,防备怪物再来。以上算是第二回合:众志成城,敌寡而退。

第三天,怪物果然又来了,众人用早就准备好的弓矢,乱箭齐发,怪物又逃跑了。以上算是第三回合:有备迎敌,战无不胜。

此后二三天,怪物竟不敢再来。待到荞麦装进粮仓,麦秆儿乱放着,安翁让大家把麦秆儿堆成垛,然后亲自上去踩实麦垛,慢慢堆到几尺高后,安翁忽然望着远处惊叫:“怪物又来了!”众人急忙寻找弓箭时,怪物已经扑向安翁,咬伤安翁额头,逃跑了。众人爬上麦垛,只见安翁头部缺了一块巴掌大的额骨,昏了过去。众人把他背回家,他也就死了。以上算是第四次回合——安翁被偷袭而亡。从此以后,怪物没再来,谁也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怪物。

此篇乍一看,似乎不明不白,其实主要是状写暗藏的敌人更难对付——亦即要想确保人财无虞,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警惕,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小说为表达这一主旨,成功地运用明暗交替写法:明着写安翁如何设防,但总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暗着写怪物躲躲藏藏,寻找可乘之机谋财害命。最后还是以安翁之死,告诫所有善良的人们: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就突出了荞中怪的凶恶、心虚、阴险的多面劣根性。当然,从积极方面考量,只要有足够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依靠集体的声威,就能抵抗怪物的各种进攻;相反如孤身一人,又思想松懈,便要深受其害,命丧黄泉。由此可见,此篇虽短,寓理却深;情节跌宕起伏,场景多次变更,人物形象鲜明,不失为警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