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将军

黄将军

黄靖南得功微时,与二孝廉赴都,途遇响寇。孝廉惧,长跪献资。黄怒甚,手无寸铁,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寇不及防,马倒人堕。黄拳之臂断,搜橐而归孝廉。孝廉服其勇,资劝从军。后屡建奇功,遂腰蟒玉。

晋人某有勇力,生平不屑格拒之术,而搏技家当之尽靡。过中州,有少林弟子受其辱,忿告其师。群谋设席相邀,将以困之。既至,先陈茗果,胡桃连壳,坚不可食。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寺众大骇,优礼而散。

本文写了黄靖南和晋人某两个故事,一个能“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一个能“伸食指敲”“碎”胡桃。真可谓武功了得!但作者写作并非平分秋色,从标题也可以看出:本篇的重点是描绘黄将军角力绝伦的故事;食指敲碎桃壳只是陪衬。然而,主人公仅凭护送二孝廉平安无事,就值得尊为“黄将军”吗?显然不会,结末那八个字“屡建奇功,遂腰蟒玉”概括了他的一生。

首先,黄得功为何具有拔山扛鼎之力?据野史记载:黄得功发迹前,在池塘里养鸭子,只见鸭子一天天减少,都快没有了。一怒之下他抽干池水,捉住一条数尺长、五寸粗的鳝鱼。他把巨鳝煮着吃了之后,体貌忽然变成一个伟丈夫!他倒也不觉得力气有多大,可是在洗澡时一拧布巾,布巾全断裂了。这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目的只在表明黄得功非凡人可比。

其二,正史记载,德功早年丧父,与母徐氏生活,少年时即有勇气谋略过人。十二岁偷喝了母亲酿的酒,遭责怪后,笑曰:“赔你很容易嘛。”他拿把刀混在军中斩杀两颗人头!得五十金奖励,回献母亲曰:“以此钱补偿偷喝的酒吧。”此后不断积累战功,做到了游击的官职。因其作战勇猛,号称“黄闯子”。官至太傅、左柱国,封靖国公。在对农民军战斗中迫降五营兵,擒马武,杀王兴国,破张献忠,战功赫赫。明朝灭亡后,因拥立福王朱由崧,晋为侯爵。清军南下后,弘光帝逃入芜湖黄得功营中,黄惊讶地流着泪说:“陛下如果死死把守南京,我们还能尽力抵抗,何以听信奸贼的话来我这里,我怎么保护您的车驾?”朱由崧说:“除了你,我是无可依靠了。”最后,黄在激战清兵时,被一箭射穿喉咙偏左处,于是抽刀自杀。[1]这就是蒲公“屡建奇功,遂腰蟒玉”的丰富内涵。

其三,写人物,按习惯应以其最高官职或最高爵位称呼。黄得功,他一生三次受封,蒲公于文中该选择哪个?若称靖南伯,于封建礼法、道统没有任何违碍,因为那时清朝还没建立。若称靖南侯,此时福临已在北京称帝,侯爵自是伪爵,这红线碰不得!若称靖国公,此为最高爵位,作为盖棺定论,深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只是如此则把自家送上了断头台。高人自有高招,蒲公采取不涉及爵位,径直称其名:“靖南得功。”而且紧跟其后的“微时”(低微下贱之时),又起到了注释作用,这样开篇,一定是深思熟虑、反复掂量的上策,值得点赞。

篇中的二孝廉,表面看是以胆小如鼠,反衬黄得功的勇猛;实际据野史记载,也确有真人实名。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黄得功》记载:二孝廉指南明弘光朝杨文骢和周祚新。黄得功得到二孝廉兄弟般的资助和举荐,从此改变命运,逐渐成为弘光朝的主帅。

上引《明季南略》出自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计六奇(1622—?)之手。据说,他不辞辛苦,来到江、浙、闽、徽等地调查,瞻仰重大事件的遗迹,深入社会下层,与重大事件目击者交流,尽力搜集第一手材料。该书共十六卷,原为手抄本,由张崟(慕骞)先生于杭州大学图书馆发现,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隶属于《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丛书。

小说毕竟非史书,但小说又植根于现实生活,所以野史足可参照。蒲公于本篇主干用野史,正史仅一句话,拿捏得十分合适。读者应当理解作者的匠心巧剪裁,这在文网森严的特殊时代,尤为难能可贵。

【注释】

[1]《二十五史·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第8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