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化兔

土化兔

靖逆侯张勇,镇兰州时,出猎获兔甚多,中有半身或两股尚为土质。故一时秦中争传土能化兔。此亦物理不可解者。

原文不过五十字,中心主旨是说:靖逆侯张勇,狩猎时获得了一只半截肉身、半截土质的兔,在秦川广为流传。作者最后只说一句:“此亦物理(“物理”:科学)不可解者。”——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科学地解释这件事。作者就这么把问题摆在读者面前,任读者去猜想。

当然能收获一个“土化兔”,就堪称“志异”了。那么蒲公是否还要借题发挥呢,这就要从靖逆侯张勇这个真实人物说起。张勇(1616—1684),字非熊,陕西咸宁(今西安)人,清初名将,乾隆帝称其为“有古名将风”,位居“河西四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之首。原为明朝副将,顺治二年(1645)降清,授为“游击”,隶属陕西总督孟乔芳麾下,与之转战陕、甘,擒获了甘州回民米喇印、丁国栋拥戴的明朝皇室朱识锛,升任甘肃总兵。后又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并先后任云南、甘肃提督。三藩之乱时,拒绝吴三桂招降,切断甘肃叛军与吴三桂的联系,又获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命到青海防范蒙古兵,途中病逝,追赠少师,谥号襄壮。

张勇不单是一员战将,还是个忙里偷闲,喜欢附庸风雅的儒将。据载他很能不耻下交有名气的文人士大夫。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比如,“先隐后出”的思想家,诗人李因笃就为他死后写了传。还有大名鼎鼎的顾炎武(1613—1682)到关中访友,张勇曾经派儿子去请,可是碰到了软钉子。可见鼎革时期,与清廷划清界限,坚不出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黄宗羲、王夫之等,借总结晚明衰败教训之机,以彰显故国之思,一时间著书立说蔚成风气。这些都是涌动于知识人士(包括作者)内心的一股民族意识。

文学的表现手法含蓄而多样,或隐喻,或象征,目的无非是借助“土化兔”怪异传说,讥讽张勇结交的“岩穴隐者”多是走终南捷径、名实不一的人物。而古人一向对“前后行藏”不一者视为“两截人”,由此推论“土化兔”的传说,或许是当时读书人不满张勇投清而演绎出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