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臣篇
2025年09月26日
贰臣篇
“贰臣”这一专用名词,一点也不古老,是由清朝乾隆皇帝创造的一个政治术语,特指在明朝为官,降于清朝仍为官的人,并为这类人专门撰写了“贰臣传”,以示“另类”。其政治目的很明确:划清界限,防微杜渐,牢固树立忠于清王朝的理念,永保江山不改姓。现如今“贰臣”也泛指叛逆者,“贰”即“变节、背叛”,也是“两属”的意思。历览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每当改朝换代前前后后,都会“春笋”般地涌现这种人。值此明清鼎革之际,可谓天崩地坼、海移山徙,蒲松龄面对眼前诸多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岂能忘怀?根据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本应把“修、齐、治、平”奉为人生信条,但在这生死紧要关头,有的人就像没头苍蝇似的无所措了,不知到底应该忠于谁。但在蒲公看来,也许是“无官一身轻”的缘故,在其撰写的《聊斋》诸多篇目中,已经明确亮出了作为汉民族一员的鲜明立场。
这里选录了《厍将军》《三朝元老》《曹操冢》《阎罗》《土化兔》《小棺》六篇故事,对“北兵”之残暴,“贰臣”之丑态,以及颇有篡逆嫌疑的曹操,皆有涉及——前两篇专写明季的文臣武将,后两篇则拿奸相曹操说事,最后两篇带有“模糊性”,实为暗指“贰臣”。由此可知,“贰臣现象”确属千秋万代绵延罔替的历史现象,更难怪乾隆帝甘冒“卸磨杀驴”的议论,也要执意给这些人戴上一顶毫不含糊的“贰臣”的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