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鼠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本文标题为“义鼠”,写两只小鼠外出觅食兼游玩之时,其中一只不幸被蛇吞噬了,活着的小鼠奋不顾身前去与蛇搏斗,直至蛇吐出了吞下的鼠败退为止,故而显示了“鼠之义”。
人们对老鼠太熟悉了,可是,这篇把“鼠”当作“人”来描写的小说,却塑造了一只可爱、可敬的小鼠,它宛如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矗立在读者面前。具体说来,义鼠体现的人性化特征不外乎情义、勇敢、智慧三个方面。其中,以情义作为全文核心内涵,以勇敢和智慧作为两翼,三者缺一不可,合为有机整体。
先看小鼠的“义”。“义”是华夏各民族一种极其古老而广泛的道德范畴,它是特指天下合宜之理,即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事,由《管子》卷一《牧民第一》最早提出,儒家又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从字源上说,繁体的“义”字,写为上下结构的“羊”和“我”。“羊”有二解,一种为字形,上边两点左右均分,下边也是左右对称,象征公平正义;第二种解释是祭祀的羊,表达的是信仰。下边的“戈”为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总之是指为了正义或信仰而战斗。具体到故事中,对同伴不离不弃,始终是小鼠的行为准则。开篇结伴而行是情义,中途发生危难却不逃离是情义,最后救出同伴并衔走尸体更是情义。好像一对战友外出执行任务,其中之一不幸牺牲,活着的就要有个交代,这就叫患难时刻见真情。
再看小鼠的“智”。从动物生存链条上看,鼠无疑处在最下端,蛇是鼠的天敌,鼠碰到蛇,谈不上抵抗二字,只有在劫难逃。而此鼠仿佛赛场上吃了兴奋剂,非但不逃,反而拉开距离,对其“瞪目如椒,似甚恨怒”。这一情境,显示了鼠在冷静思考,怎样蛇口夺友。就在蛇身入穴将半之时,小鼠欻地窜上前去,死死咬住蛇尾不放,疼痛至极的蛇只得倒退而出,掉转头来朝鼠扑去,而鼠早在蛇身后退之时,迅速地站回不远不近的安全之地,仍然“瞪目如椒,似甚恨怒”。如此反复数次,蛇终于疲惫而吐出了鼠,怏怏回穴。小鼠看见同伴一动不动,赶紧上前“嗅之”,犹如想搀起同伴前行一般,然而却毫无希望,鼠于是“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这一阵阵哭泣声,着实感天动地!小鼠很讲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正是这两点智慧,使得小鼠战胜了巨蛇。
最后看小鼠的“勇”。为了同伴,只身跑上前去力咬蛇尾,也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更何况还不止一次两次地去与强大的蛇拼搏,其生与死之不测,不过是瞬间的事。这勇气从何而来?似乎只有情深意笃的夫妻才会如此恋恋不舍!
《义鼠》在极小的篇幅里,为读者叙述了一则十分动人的寓言故事。它的思想性,体现了小人物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他给予人的是振奋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它的艺术性,成功于作者对鼠有过认真仔细的观察,能够按照老鼠的生活习性去想象可能发生的一切,从而构思出“小鼠斗巨蛇”的精彩画面。最令人难忘的莫如“瞪目如椒”四字,形容鼠目圆而小,如擘开之椒子。此句含义颇丰:一在摹形——眼珠瞪得圆圆的,状如椒子;二是状色——小眼涨得通红,怒不可遏;三又显志——目光火辣,热血沸腾,如椒炸裂。清朝评家冯镇峦只用两个字点赞:“逼肖。”[1]
【注释】
[1]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