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篇

杂技篇

《聊斋》中所涉及的民间杂技十分广泛,有口技、气功、魔术、跳大神、翻花、相面、算卦、女红等。这些反映古代民俗的杂技、舞乐表演,早在秦汉时期就称作“百戏”而盛行于朝野。迨至南北朝以后又称“散乐”,隋代曾把四方散乐集中到洛阳表演。唐宋两代除不断在宫廷演出外,唐代又在长安的寺院里专设“戏场”,宋代在大城市繁华区设有“瓦舍”,作为“百戏”一类技艺的表演场所。元代算是“马背上的民族”,大概不习惯久坐看戏,于是“百戏’一词随之就很少使用。明清两代,在蒲松龄生长的山东临淄周围的周村,则有一种类似“抬轿”的“周村芯子”舞蹈,这一表演艺术,集戏剧、舞蹈、杂技、魔术于一体,十分流行。在1775年元宵花灯节上,被乾隆帝微服观赏之后,陛下兴致大作,把周村挥笔命名为“天下第一村”,并刻于牌楼之上,使得周村至今闻名遐迩,成为山东独特的旅游景点。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走进离周村不远的西铺村毕自严家,设帐教书长达三十三年,更是在这浓厚的社风民俗熏陶之下,写出了《聊斋志异》这部巨著,其中有关杂技百戏的纪实篇章也随之流传至今。总体来说,这些反映古代山东地方民俗之作,可归结为口技、戏法、马戏三大类。口技类有《口技》(本篇未选);戏法类如同今之魔术或称幻术,本篇选有《戏术》《偷桃》;马戏类指的是驯兽及丑角表演,这里选有《蛙曲》《鼠戏》《小人》三篇;至于《铁布衫法》是专写气功表演。所有这些关于民间“独门绝学”的展示,不仅具有十分吸引读者的观赏性,而且对研究、传承、弘扬古代杂技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