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鹿衔草

关外山中多鹿。土人戴鹿首伏莽中,卷叶作声,鹿即群至。然牡少而牝多。牡交群牝,千百必遍,既遍遂死。众牝嗅之,知其死,分走谷中,衔异草置吻旁以熏之,顷刻复苏。急鸣金施铳,群鹿惊走。因取其草,可以回生。

本文记录了“鹿衔草”这种草药的发现过程:公鹿因交配而死去时,众母鹿就衔来药草“置(死牡鹿)吻旁以熏之,顷刻复苏”。于是“土人……急鸣金施铳,群鹿惊走。因取其草,可以回生”。这一起死回生功效,颇受蒲公关注。经其大笔一挥,一嗅、一衔、一置,把个山中野鹿写得极有灵性,很有人情味,成为人们最易记住的草药源头故事,而且诗意很浓。

类似的奇遇,在《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中,有阮孝绪因孝诚感天,由鹿引识人参,为母治病的记载:“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处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1]

文人的发挥、想象怎能代替现实?此草只有止血作用,并不能“起死回生”。《本草纲目》中早就有介绍:鹿衔草,又名秦王试剑草。它主治出血,及一切蛇、虫、犬咬毒。还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称“圆叶鹿蹄草”,而《植物名实图考》则称“破血丹”。名称虽异,却都能止血。及至观察动物世界,也多见有为自己或同类疗伤的本能,猎人广传:虎被毒箭射中,就主动啃食青泥;雉被鹰伤,就不断啄地黄,即便无伤,鹦鹉也会群飞至富含咸盐之地啄泥用以补充体内所需的盐分。

其实,蒲松龄撰写此文,也有本事可依。一、南朝宋王廷秀《感应经·鹿衔草》中云:

《异苑》云: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断之指如故是也。[2]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草篇》中云:

天名精,一曰鹿活草。昔青州刘炳,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炳怪而拔草,复倒。如此三度,炳密录此草种之,多主伤折,俗呼为刘炳草。[3]

如今“鹿衔草”早已走出了中草药的范畴,借着“鹿”与“禄”字同音,使得无数古代建筑、木刻、剪纸、窗花,多演变为“梅花鹿口衔仙草”这一可人形象,祈愿人生的福禄吉祥。《诗经·鹿鸣》三段“呦呦鹿鸣”的咏叹,是以仁求其群,据《淮南子》解释:“鹿鸣兴于兽而君子美之,取其见食而相呼也。”这是以鹿性温顺,外表恬静,配偶稳定,谨小慎微,有食相呼,群而不党等诸多生活特点,作为儒家文化中界定君子的标准。美丽的传说,加之神奇的疗效,都极大地丰富了“鹿衔草”的内涵。

【注释】

[1]王立:《〈聊斋志异·鹿衔草〉本事考论——古代小说动物引识仙草母题溯源》,《蒲松龄研究》2003年1期。

[2]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第206页。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