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
万历间,孙评事少孤。母十九岁守柏舟之节。孙举进士而母已死。常语人曰:“我必博诰命以光泉壤,始不负萱堂苦节。”忽得暴病,綦笃。素与太医善,使人招致之。使者出门而疾益剧。张目曰:“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遂卒,目不瞑。无何,太医至,闻哭声,即入临吊,见其状异之。家人告以故,太医曰:“欲得诰赠,即亦不难。今皇后旦晚临盆矣,但活十余日,诰命可得。”立命取艾灸尸一十八处。炷将尽,床上已呻。急灌以药,居然复生。嘱曰:“切记勿食熊虎肉。”共志之,然以此物不常有,颇不关意。既而三日平复,仍从朝贺。过六七日,果生太子,召赐群臣。宴中使出异品,遍赐文武。白片朱丝,甘美无比。孙啖之不知何物。次日访诸同僚,曰:“熊膰也。”大惊失色,即刻而病,至家遂卒。
太医又称御医,是古代专给皇帝一家进行医疗保健的医生,医术自然最优秀。本文的这位太医,倒没给皇帝看病,而是使“素与太医善”的孙评事起死回生了!
小说介绍,孙幼年丧父,母亲十九岁就守寡,待到孙举进士,母亲已死。孙只想给母亲赢得一个“诰命夫人”的荣誉称号,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没想到忽然得了“暴病”,越来越重,没实现夙愿就死了。咽气之前还悔恨交加地说:“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所以,孙评事死不瞑目。还是太医够朋友,不但救活了孙评事,还告诉孙家人:只要再挨过十几天,皇后就该临盆了,到时候皇帝喜得皇子,封赏百官,得个诰命又有何难?不过太医也叮嘱他们“切记勿食熊虎肉”。全家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熊虎肉别说吃,就是看一看也办不到啊!
孙评事被太医救活,上朝一如往常。不几日,皇后果然生下太子,国宴上孙评事吃到了中使(太监)呈上的一道菜,“白片朱丝,甘美无比”。孙当时只顾高兴,忘了问一问是不是熊虎肉,饱了口福之后一打听,竟然正是熊掌!孙评事惊恐之余,老病果然复发,到家就死了。
中医把人患病期间以及预后的饮食禁忌,称为“忌口”。孙评事为老母追求皇上封赏,却又被皇上恩赐的熊掌夺去了再生之命,这其中难道不隐喻着莫大的讽刺吗?但明伦评曰:“不能博诰名以光泉壤,痛哉!”何守奇评曰:“符延须臾之死,使博诰命,以遂人子之志欤?”[1]这两位清代评家,一位替孙评事之死击掌扼腕,另一位则要求满足孙评事的夙愿,可是作者自有更高明的盘算:为得一个封号而丧命,值吗?
据《明史》,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时间最长,共四十八年(1573—1620)。其妻孝端王皇后,也没有生儿子的记载。太医说“今皇后旦晚临盆矣”——纯属作者出于故事情节之需(讽刺)的有意编造。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孙评事这叫“死要面子死两回”。蒲公要告诫世人的是,罔顾实情一味追求虚名要付出沉痛代价。相类者不可不戒!
【注释】
[1]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8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