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乙

金陵乙

金陵卖酒人某乙,每酿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饮者,不过数盏,便醉如泥。以此得“中山”之名,富致巨金。早起,见一狐醉卧槽边。缚其四股,方将觅刃,狐已醒,哀曰:“勿见害,请如所求。”遂释之,辗转已化为人。时巷中孙氏,其长妇患狐为祟,因以问之。答曰:“是即我也。”乙窥妇娣尤美,求狐携往。狐难之,乙固求之。狐邀乙去,入一洞中,取褐衣授之曰:“此先兄所遗,着之当可去。”既服而归,家人皆不之见,袭常衣而出始见之。大喜,与狐同诣孙氏家,见墙上贴巨符,画蜿蜒如龙。狐惧曰:“和尚大恶,我不往矣。”遂退而去。乙逡巡近之,则真龙盘壁上,昂首欲飞,大惧亦出。盖孙觅一异域僧为之厌胜,授符先归,僧犹未至也。次日僧来,设坛作法。邻人共观之,乙亦杂处其中。忽变色急奔,状如被捉;至门外,踣地化为狐,四体犹着人衣。将杀之。妻子叩请。僧命牵去,日给饮食,数月寻毙。

本文作者塑造的金陵乙就是个古代商界的败类。其表现有五:一、造酒掺水,骗取名酒(中山牌)称号,造假骗钱;二、往酒里放毒(麻醉药)使饮者精神麻痹呈醉状,丧尽天良;三、见邻里孙家二儿媳“尤美”就想骗奸,居心叵测;四、穿上死去狐兄撇下的褐衣,想隐身行骗,手段恶劣;五、潜入孙家被“异域僧”制伏,变成披着人皮的狐,数月寻毙,死有余辜。

小说描写狐、人之间的相互变换,非常具有《聊斋》特色。例如:狐醉被缚,某乙欲杀,狐立马苏醒。又如:狐求饶时某乙见有利可图,遂释之,狐随即转而化为人。再如:巨符“蜿蜒如龙”“昂首欲飞”。最后,某乙虽杂处人群,“忽变色急奔,状如被捉”。这些,都具体而形象地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论:“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1]的《聊斋》特有写法。与此同时,作者设计的“异域僧”,彰显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超强震慑力。试看,修炼极深的狐一进孙家,见到“巨符”,犹如见了照妖镜,马上退出孙家。某乙虽色胆包天地潜入孙家,但立刻“踣地化为狐”。这一切都证明了一句古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作者疾恶如仇的心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于《金陵乙》这篇故事,清朝何守奇评曰:“酿酒置毒,已为致富不仁;更欲垂涎邻妇,贪财好色,不死何待?”[2]可见,这篇小说不仅使读者领略了古代奸商的造假伎俩,而且也警示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完善的法制、全方位的市场监督,对违法经营予以打击。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47页。

[2]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8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