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令
教谕展先生,洒脱有名士风。然酒狂,不持仪节。每醉归,辄驰马殿阶。阶上多古柏。一日,纵马入,触树,头裂。自言:“子路怒我无礼,击脑破矣。”中夜遂卒。邑中某乙者,负贩其乡,夜宿古刹。更静人稀,忽见四五人,携酒入饮,展亦在焉。酒数行,或以字为令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一人曰:“回字不透风,口子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钟。”一人曰:“囹字不透风,令字在当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赢一钟。”又一人曰:“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赢一钟。”末至展,凝思不得。众笑曰:“既不能令,须当受命。”飞一觥来。展云:“我得之矣:曰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众又笑曰:“推作何物?”展吸尽曰:“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钟!”相与大笑。未几,出门去。某不知展死,窃疑其罢官归也。及归,问之,则展死已久,始悟所遇者鬼耳。
这又是一篇拿姓展的教谕说事的短章。小说先写展教谕因酒醉“驰马殿阶”,撞上古柏,头裂而死。尽管做了鬼,可他一点也不懊悔,自我安慰是触怒了孔门弟子(子路),罪有应得。偏巧,有一小贩某乙,“负贩其乡,夜宿古刹”,从旁观者的角度,眼见展教谕和四个酒鬼也来古刹“携酒入饮”。只见这五位名副其实的酒鬼,真是至死不忘喝酒,正在逐一拆字行令,赢者得饮。前四位都顺利过了关,待轮到展教谕时,他选了个“曰”字,中间的一横可以推上去,但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字,只得停了下来。这时,四位鬼友边催促边等着看笑话,可是展教谕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并顺口说出“一口一大钟”。尽管前三句都合要求,这第四句的韵也合,只是内容不合,但极合“一口饮尽”的眼前情景。这一急中生智的结句,凸显了其性格的洒脱、诙谐,同时也陡然增加了众鬼友的酒兴与欢乐。
世人所称呼的酒鬼,表示嗜酒如命,旁无所顾的一种贬意。这位展教谕一旦真的做了鬼,却仍然不改初衷,照样爱喝,这才是不管死活都与酒结伴的真酒鬼。这样的人受不受世人待见?显然不受,以但明伦为代表的评家就说:“殿阶驰马,酒徒耳,妄人耳,恶得为名士?”[1]但是从作者笔调上体会,着实充满了自由、安详的气氛,嗅不到半点火药味。虽然小说开头也说他“酒狂,不持仪节”,但却掩盖不住后面浓浓的“洒脱有名士风”。可见展教谕活着想做个酒狂还很艰难,死后成为酒鬼却挺容易,他与众酒鬼痛饮,何其悠哉、快哉!小说于不经意间展示了封建礼教和儒家伦理对读书人的精神毒害太深了。可以想见,如果不是醉了,展教谕是不敢骑马跑过孔庙的;而子路使其撞树而死,更足见当时所谓圣教是何等的神圣不可冒犯!作者似乎也在暗示:阳世容不得的酒狂,阴间却有无数好客的酒鬼在欢迎他。可知作者为教谕定姓为“展”,也是很有寓意的。
展教谕酒令的结尾若再宽泛些,还可以“下推”“左推”“右推”。比如:“囚字不透风,人字在当中;人字推下去,只字赢一钟。”“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右边去,咕字赢一钟。”“囡字不透风,女字在当中;女字左边去,如字赢一钟。”不过,这也许就破了当初定下的规矩了。
【注释】
[1]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6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