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
东海有蛤,饥时浮岸边,两壳开张;中有小蟹,赤线系之,出离壳数尺,猎食既饱,乃归,壳始合。或潜断其线,两物皆死。亦物理之奇也。
此文状写了生物界与“鹬蚌相争”截然相反的一种现象——蛤蟹相依、和平共处。别看只有五十几个字,却从三方面证实了蛤与蟹谁也离不开谁。首先,蛤饥饿了,则开放两壳,让小蟹去觅食;待小蟹吃饱了,又回到蛤体内,蛤靠吸收小蟹制造的营养来存活。其次,小蟹能主动出入蛤壳,说明小蟹也离不开蛤的坚硬外壳来抵御外界的侵袭。最后的“赤线系之”,说明彼此“合则生、分则死”的利害关系,突出了这根“红线”,是维持二者存活的“生命线”。总之,短文歌颂了生物界也貌似存在的“命运共同体”现象。
可是,无人不知的“丛林法则”,却揭示了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残忍现象:没有合作,没有共存,容不得半点客气,更提不上丝毫友谊。我们的祖先如何认识大千世界的这些奇特现象?先秦两汉魏晋诸子书是我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其中《淮南子》卷四《墬形训》中记载:
丸人民禽兽万物贞虫各有以生,……鱼游于水,鸟飞于云,故立冬燕雀入海化为蛤,万物之生而各异类。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者复食而冬蛰,龁吞者入窍而卵生,……。[1]
有的版本在题下注曰:“此名寄生”(《〈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这是抄录者特加的注释,体现了生物界更多的是靠寄生相互存活。所谓寄生,就是一种生物生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宿主(亦称“寄主”)。综合而言,大千世界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寄生现象,可能是吞噬不能而求其次的一种必然。这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之千差万别,也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生物进化的必由之路。至于本文记叙的蛤蟹共生是否真实呢?尤其那“赤线系之”是作者亲眼所见还是“姑妄说之”?这样一对照,本文显系志怪,不过,由于当时人们不懂寄生是怎么回事,于是各说各的理。但是却被蒲松龄用以充作撰写《聊斋》故事的绝好题材。
【注释】
[1]《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1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