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彦

梁彦

徐州梁彦,患骫嚏,久而不已。一日,方卧,觉鼻奇痒,遽起大嚏。有物突出落地,状类屋上瓦狗,约指顶大。又嚏,又一枚落。四嚏,凡落四枚。蠢然而动,相聚互嗅。俄而强者啮弱者以食;食一枚,则身暴长。瞬息吞并,止存其一,大于鼫鼠矣。伸舌周匝,自舐其吻。梁大愕,踏之,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粘据不可下。顷入襟底,爬抓腰胁。大惧,急解衣掷地。扪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庞;口眼已合,如伏鼠然。

一位徐州人,名叫梁彦,患上了打喷嚏的毛病。这事该怎么写,值不值得写?蒲公不仅写了,而且还真有《聊斋》味儿。那就是此喷嚏并没喷出鼻涕唾沫,而是喷出了活物!样子像屋上的“瓦狗”,大小如指甲盖。梁打了四个喷嚏,喷出了四个活的异物:“蠢然而动,相聚互嗅”,一会儿又互相吞噬,强食弱,每吃一个,强者体则增大;吃下三个,体大如鼫鼠。

梁彦看着异物,很惊奇,用脚去踩,异物却顺着袜子往上爬,一直到了腿部、臀部,抖衣服也甩不下去;又钻到衣襟,爬到腰间。梁脱下衣服再一模,异物已经贴上肚皮,推不动,掐还疼,最终变成了赘疣——与肉身连成一体,如趴着的耗子。

读到这里,我们会产生如下问题。一、主人公为什么叫梁彦,叫别的名字行吗?二、主人喷出的异物,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三、喷出物为何是四个,还互相吞噬?四、强物独存,说明什么问题?五、最后这异物,为什么非要爬到主人公身上并且成为赘疣?

这些疑问的答案,应该就是作者隐藏在故事里的寓意或玄机。梁彦,应该是个正人君子,因为“彦”是指有才德者,姓“梁”谐音“良”,即姓梁的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人。喷出的异物,作者已经标明:“蠢然而动。”至于打喷嚏,本不拘多少,说明大千世界,所在多有。还有蠢物互吞,方显弱肉强食关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最强的。野蛮法则讲:横不讲理的吃香,软弱的遭殃。这异物不附着于人体就无法生存,表明是寄生物。

作者这一形象思维,影射的应该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即人世间到处都有强吞弱,大吃小的现象,任何一个好人——哪怕在微末如“喷嚏”般的小事上,如果有所粗心大意,就会惹出麻烦。这麻烦,只要摊上了,就会摆脱不掉,一辈子缠身,如同长了个赘疣。简单说,作者看到了整个社会就如同森林一样,到处是“吃与被吃”,没有好人生存的空间。蒲公的救世婆心,就是这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借“喷嚏”,构思出《梁彦》这篇警世妙文。

自从有了人类,自然就有了“喷嚏”,传说亚当在夏娃苹果的诱惑下,就打了人类第一个“喷嚏”。冬去春来,饥寒饱暖,这过程怎一个“喷嚏”了得?人体这骨肉之躯,还会眼跳、耳鸣、面热,这对笃信鬼神的古人来说,觉得这与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均与人的祸福相关,乃鬼神对人的警示,所以格外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