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官
邹平张华东,奉旨祭南岳。道出江淮间,将宿驿亭。前驱白:“驿中有怪异,宿之,必致纷纭。”公弗听。宵分,冠剑而坐。俄闻靴声入,则一颁白叟,皂纱黑带。怪而问之。叟稽首曰:“我库官也,为大人典藏有日矣。幸节钺遥临,下官释此重负。”问:“库存几何?”答云:“二万三千五百金。”公虑多金累缀,约归时盘验。叟唯唯而退。张至南中,馈遗颇丰。及还宿驿亭,叟复出谒。及问库物,曰:“已拨辽东兵饷矣。”深讶其前后之乖。叟曰:“人世禄命,皆有额数,锱铢不能增损。大人此行,应得之数已得矣,又何求?”言已竟去。张乃计其所获,与所言库数适相吻合。方叹饮啄有定,不可以妄求也。
这篇故事明着看是宣扬文尾那句“饮啄有定,不可以妄求”的宿命思想,其实是以打“隔山炮”的方式隐隐嘲笑并暴露清朝官吏上下其手,贪腐成风的丑恶现实。
小说主人公张华东(?—1641),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邹平县志》卷六《名贤》有传。文中也没明说他怎么贪腐,只是叙述他在奉旨南行过程中,住在驿亭时遇到一位花白头发的库官,请他顺便带走“两万三千五百金”官银。他觉得这是笔意外之财,马上带走又嫌累赘,不如返程顺便捎走,库官也满口应允。待到他再寄宿驿亭准备“盘验”这笔官银时,库官改口说:“已拨辽东兵饷矣。”此时张华东“深讶其前后之乖”,自己把此行所得“馈遗”算了算,真的与库官说的完全一致!这才感叹人生的每一口饭、每一口水,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可以强求,但也等于白让库官戏耍了一回,空欢喜一场。
张华东捞一笔意外之财的贪欲落空了。史载此人一生官运亨通,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定。古代讲盖棺定论,由谥号可看出朝廷认为他是个“好官”。论年纪,张华东死于1641年,作者生于1640年,彼此不曾谋面;但是作者如数家珍地借助“库官”之口,揭出张南行贪腐事,至于其平时受贿及搜刮的银两之多,就可想而知了!读者对故事真假不必认真,但对“官不打送礼的”这句俗语,却应该深信不疑。这是作者有意用前朝旧事,指陈当代现实,也算避实击虚。此外,明着只是揭露张某一人一事,实则暗指所有官员的贪腐事;明着只拨了一笔辽东兵饷,实则说明辽东全线战事紧张、军需告急。总之,明写阴司库官秉公办事,可是揭露的全是阳世官场的见钱眼开,不然这位“库官”怎会如此了解时局、明察秋毫?即便著名《聊斋》评家但明伦,也未必能悟出蒲松龄这避实击虚之法,请看他怎么评价:“余观此一则,低徊于心而不能去。……如张公不过受馈遗耳,非受贿枉法之可比也;然犹且准其应得之数而折除之,况有甚于此者乎?”[1]可知但明伦始终没跳出“饮啄有定,不可以妄求”的定势,他不认为“馈遗”即“受贿”,可见清代官场接受礼物不仅习以为常,而且数额巨大。如果接受了“两万三千五百金”的“馈遗”,那已经是一笔足以供前线将士作战之需的巨款了,那还叫“些许美意请笑纳”吗?
【注释】
[1]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