厍将军
厍大有,字君实,汉中洋县人,以武举隶祖述舜麾下。祖厚遇之,屡蒙拔擢,迁伪周总戎。后觉大势既去,潜以兵乘祖。祖格拒伤手,因就缚焉。纳款于总督蔡。至都,梦至冥司,冥王怒其不义,命鬼以沸油浇其足。既醒,足痛不可忍。后肿溃,指尽落,又益之疟,辄呼曰:“我诚负义!”遂死。
异史氏曰:“事伪朝,固不足言忠。然国士庸人,因知为报,贤豪之自命宜尔也。是诚可以惕天下之人臣而怀二心者矣。”
这位厍大有,字君实,陕西汉中洋县人,是庚子年(1660)武举人,后官至总兵。庚子年是顺治十七年,厍大有虽然没有获得武进士、武状元,可也得到了祖述舜的“厚遇之,屡蒙拔擢,迁伪周总戎”。这“伪周”,即吴三桂割据政权(1673—1681),“总戎”则为一方军事长官。后来,厍看形势不妙,来个“急转弯”——偷袭并抓住了有恩于他的祖述舜,献给清廷云贵总督蔡毓荣,算是“见面礼”。清廷适时地召厍大有进京予以嘉奖,以图瓦解吴三桂。然而“冥王怒其不义,命鬼以沸油浇其足”,使其受尽折磨:脚溃烂、指脱落、打摆子(患疟疾)死去。这个忘恩负义、卖友求荣之徒,在冥冥之中遭到了恶报。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对于“脚踩两只船”立场不稳的贰臣厍大有,就让他彻底从“脚”上得到惩罚!清代评家但明伦指出:“沸油浇足,可以警世之立脚不稳者。”[1]
可是,总觉得厍大有是在“代人受过”,这个“人”,就是小说里不曾出现的吴三桂。因为作者最后提到的是“人臣而怀二心者”,而谁有资格堪配“贰臣”这样的称号呢?厍大有吗?官儿太小;祖述舜吗?也不够格。只有吴三桂,才不偏不倚正合适!因为吴先做了崇祯帝的贰臣,归顺了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成了大清帝国的藩王;这回又反转来做了康熙帝的贰臣。如果不超出小说的范围,只以厍大有为“靶子”,站在清朝立场,他应是立功起义、与叛匪决裂;若站在祖述舜立场,他也至多是“卖友求生”,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怀二心”的人臣。所以,一篇小文,引发出甲申之变的关键人物——吴三桂,其意涵就很可能有着对清兵入关的反思。若非吴三桂借清兵,则山海关不失;此关不失则清兵不入,即使已有洪承畴的谋划,多尔衮也只能施皇太极的故伎——毁边墙、扰京畿、肆意抢掠之后,再乖乖退回老窝,岂有一举夺得天下的可能?归根结底,中国政治舞台上这一空前绝后的乱象:四朝迭现(明、清、顺、西),五帝并起(崇祯帝朱由检、弘光帝朱由崧、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永昌帝李自成、大顺帝张献忠),杀伐相寻的惨状由何而生?这都不是短短的一篇《厍将军》所能担当得起的。作者写了一个小小的真实人物,却露出了一个大大的中国历史上的“人臣而怀二心者”——吴三桂。
【注释】
[1]韩欣主编《名家评点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第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