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
士人某,赴试金陵,经由宿迁,会三秀才谈言超旷,悦之。沽酒相欢,款洽间各表姓字:一介秋衡,一常丰林,一麻西池。纵饮甚乐,不觉日暮。介曰:“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未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常、麻并起,捉襟唤仆,相将俱去。至邑北山,忽睹庭院,门绕清流。既入,舍宇洁。呼童张灯,又命安置从人。麻曰:“昔人以文会友,今闱场伊迩,不可虚此良夜。请拟四题,命阄各拈其一,文成方饮。”众从之。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二更未尽,皆已脱稿,迭相传视。士人读三作,深为倾倒,草录而怀藏之。主人进良酝,巨杯促酹,不觉醺醉。客兴辞。主人乃导客就别院寝,中醉不暇解屦,着衣遂卧。既醒,红日已高,四顾并无院宇,惟主仆卧山谷中。大骇,呼仆起,见旁有一洞,水涓涓流溢。自讶迷惘。视怀中,则三作俱存。下山问土人,始知为“三仙洞”。盖洞中有蟹、蛇、虾蟆三物最灵,时常出游,人往往见之云。士人入闱,三题皆仙作,以是擢解。
总也考不上举人怎么办?本短章给出了答案:请神助。文中写“士人”遇见三个文质彬彬的秀才,由于志向相同,一见如故。众秀才借着酒劲儿,文思泉涌,每一位都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妙文。后来,“士人入闱,三题皆仙作,以是擢解”。这真是天遂人愿,理想瞬间变成了现实。
既是仙人,起的名字就必须超凡脱俗:首位有遍体甲壳,意指“螃蟹”,故姓“介”,况且秋日肥美,又善横行,叫“介秋衡”;次位叫“常丰林”,是常年住在茂林修竹间的“蛇”;末位秀才,一身癞相,如癞蛤蟆,故姓麻,因为属于两栖动物,取名“西池”。
为何让“麻西池”张罗着尽地主之谊,请众人到自家中?因为“三仙”中只有蛤蟆嘴大、会叫,意味着“能说会道”,其余“二仙”都不能发声,让蛤蟆“反客为主”最相宜。但最重要的,是在第二天当士人醒来,发现“主仆卧山谷中”,细看竟然“旁有一洞,水涓涓流溢。自讶迷惘”。这才暗示:洞者,水汪汪的、潮哄哄的,俨然一派深邃的仙般意境,既突出了“仙”的环境离不开水,又符合螃蟹、蛇、蛤蟆的生活习性。至于士人“自讶迷惘”,实属故弄玄虚。
如此富于情趣的奇思妙想,也并非毫无根据。当年作者曾应同乡孙蕙之邀,来江苏宝应县做幕僚,途中必经宿迁,很可能游览过该地名胜“三仙洞”。此洞高八尺、宽九尺、深十二尺,传说洞中有蟹、蛇、蛤蟆聚居。即便目前没有材料证实蒲公是否去过,想见凭着其“雅爱搜神”的天性,也会耳闻心记于脑海,一旦需要,即为绝好的写作素材。
此洞如今已成为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五华顶4A级风景名胜区。史上著名的孙膑胜庞涓、黄巢起义、韩世忠抗金等故事,都在这里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尤其是1946年12月,陈毅元帅指挥的宿北大捷,指挥部即设在这“三仙洞”。陈毅在洞内运筹帷幄,全歼国民党军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自杀身亡。陈毅在取得胜利后的题诗,赫然刻在碑石上:“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如今这里已成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区。
事实上,据蒲松龄纪念馆的资料介绍和周村孙方之先生的考证,蒲松龄一共参加了十次乡试。第一次乡试在康熙二年(1663),蒲公时年二十三岁。第二次在康熙五年(1666),时年二十六岁。这之后的康熙九年(1670),三十一岁的蒲松龄即应募在孙蕙身边工作了一年。也许是为了参加康熙十一年(1672)的第三次乡试,蒲松龄离开了孙蕙,返回淄川;然而乡试的结果又是铩羽而归。悲愤之余,他曾写下《寄孙树百(蕙)》七律三首,同年孙蕙也回函予以安慰。这篇《三仙》故事,应该是作者久困场屋,不得奋志于青云,内心苦闷又无由舒展,遂假借“三仙”的友情相助,凭此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妙文在胸,从而一举中第。不过,仔细回味,总还有些酸楚感,因为,这毕竟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