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仙

上仙

癸亥三月,与高季文赴稷下,同居逆旅。季文忽病。会高振美亦从念东先生至郡,因谋医药。闻袁麟公言:南郭梁氏家有狐仙,善“长桑之术”。遂共诣之。梁,四十以来女子也,致绥绥有狐意。入其舍,复室中挂红幕。探幕以窥:壁间悬观音像;又两三轴,跨马操矛,驺从甚沓;北壁下有案;案头小座,高不盈尺,贴小锦褥,云仙人至,则居此。众焚香列揖,妇击馨三,口隐约有词。祝已,肃客就外榻坐。妇立帘下,理发支颐,与客语,具道仙人灵迹。久之日渐曛,众恐碍夜难归,烦再祝请。妇乃击馨重祷,转身复立曰:“上仙最爱夜谈,他时往往不得遇。昨宵有候试秀才,携肴酒来,与上仙饮。上仙亦出良酝酬诸客,赋诗欢笑。散时,更漏向尽矣。”言未已,闻室中细细繁响,如蝙蝠飞鸣。方凝听间,忽案上若堕巨石,声甚厉。妇转身曰:“几惊怖杀人!”便闻案上作叹咤声,似一健叟。妇以蕉扇隔小座。座上大言曰:“有缘哉,有缘哉!”抗声让坐,又似拱手为礼。已而问;“客何所谕教?”高振美尊念东先生意,问:“见菩萨否?”答曰“南海是我熟径,如何不见!”又问:“阎罗亦更代否?”曰:“与阳世等耳!”问“阎罗何姓?”曰:“姓曹。”已,乃为季文求药。曰:“归当夜祀茶水,我于大士处讨药奉赠,何恙不已!众各有问,悉为剖决。乃辞而归。过宿,季文少愈。余与振美治装先归,遂不暇造访矣。

这篇《上仙》类似当今有关口技腹语表演的新闻报道,介绍梁氏女为患者请菩萨降临、施药、治病的全过程。核心内容是梁氏会“腹语”,以模仿各种音响及人物语音,哗众取信。

作者先写梁氏外貌和神态:不到四十岁,步履却极稳重而舒缓,特像老狐狸。又写居住环境:堂屋,旁侧的里间挂着红幕帘,撩开幕帘,墙上挂着观音菩萨像,北墙下有个几案,旁有小座椅。梁氏说,仙人降临,就会坐在这里。

然后,就进入请神的关键时刻:大家排成一行、烧香作揖,梁氏敲三下磬,嘴里念念有词。祈祷完毕,就把客人请到堂屋的床上就座。梁氏也出来站在帘子下,一边梳理头发,一边用手托着下巴和客人聊天,内容全是仙人如何灵验。其实是在拖延时间,只等夜幕降临,吓唬众人。——此时,只听侧屋传来细微的嘈杂声,如蝙蝠飞鸣;又听几案上如落下巨石,接着就听有叹息、叱咤声,似是个健壮的老头的声音。此时,梁氏以芭蕉扇挡着小座位,座上很大的声音:“有缘哉,有缘哉!”接着高声让座,随即就转身问客人:“有何见教?”……

这些大大小小的声音来自何方?原来是来自梁氏的“腹语”!人们在正常说话时,是用口腔共振发声,而且嘴巴要动,面部、眼神都协调一致。假如说悄悄话,怕别人听见,则只用声带发音,尽量减少口腔共鸣。“腹语”则反之,讲话时故意向肚中咽,使声带在腹腔共振,嘴巴及面部反而要纹丝不动,使听者不知声响与话音来自何方。至于本文梁氏祈祷请仙为人医病,自是将口技进一步变作腹语,成为行医谋生手段,以骗取钱财。

这类骗局《清稗类钞》也多有记载:蒲松龄老家一带有一位叫灵姑的,能请仙为患者开方治病,甚至连魂游何地,仙在哪里,祭拜何方神圣,都能从空中听到回答,而且灵姑完全不借助暗室,也不借助黑夜,如此当面捣鬼粗心人深信不疑。细心者则发现,所有声音都来自灵姑胸之上喉之下。

这段记载,比之《上仙》更简洁明了。这些巫婆,曹姑也好,梁氏女也罢,都是假冒“上仙”讲话,奥秘全在“屏气诡为”,发声于“胸以上喉以下”。也许清初会操弄此技艺者不多,所以蒲公如随行记者一般,如实记载了全过程,客观上也为当下读者提供了一份腹语记录。尤其作者写上患者和左右人的真名实姓,也是证明此事不虚,使此篇更像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