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某甲

诸城某甲

学师孙景夏先生言:其邑中某甲者,值流寇之乱被杀,首垂胸前。寇退,家人得尸,将舁葬之,闻其气缕缕然。审视之,咽不断者盈指。遂扶其头,荷之以归。经一昼夜始呻,以匕箸稍稍哺饮食,半年竟愈。又十余年,与二三人聚谈;或作一解颐语,众为哄堂,甲亦鼓掌。一俯仰间,刀痕暴裂,头堕血流,而气绝矣。甲父将讼笑者,众敛金赂之,又葬甲,乃解。

异史氏曰:“一笑头落,此千古第一大笑也。颈连一线而不死,直待十年后成一笑狱,岂非二三邻人负债前生耶!”

“钝刀子割肉”带来的效果那是无人不知;要是钝刀子割人头,可能就会出现孙景夏先生讲的某甲“首坠胸前”“闻其气缕缕然”“咽不断者盈指”的这种不幸中的万幸。故事中的某甲既然气管没断,还能喂饭吃(食管也没断),“经一夜始呻”(大概动脉也没全断),所以半年之间逐渐活了下来。如此推想,某甲又活了十年,也许完全有可能。

但是,某甲十年后的一次与邻里谈笑,却突然血管崩裂,脑袋掉了,一命归天!奇哉,异哉,难道真如蒲“负债前生”吗?短章开头说的明白,某甲的不幸源自“值流寇之乱”。这“流寇”可大有讲究,俗谓“成则王,败则寇”。“寇”指什么?是蕃之乱,还是官兵平乱,抑或是于士潘迁暴乱?总之是战乱不断,苦难无边。像某甲那样已经“颈连一线”了,还活了下来只是听了“解颐语”而“一笑头落”死去,这岂不是说老百姓日常生活就这么脆弱,给人一种人生无定、生死难断的恐惧感。这也许就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初衷。最后再补充几句题外话,本文开头蒲公就交代了故事来自“学师孙景夏先生言”。学师即老师,二人的师生关系可参阅本书《冷生》篇的解读,并不整述。此外《蒲松龄集》中还有《送孙广文先生景夏》七绝六首和《邀学师景夏饮东阁小启》。据路大荒著《蒲松龄年谱》记载:“是年淄川县教谕孙瑚景夏升任鳌山卫教授先生赋七绝六首送之。”[1]至于《邀学师景夏饮东阁小启》是因为孙景夏在淄川任上曾赴京会试不幸落榜,心情低落。蒲松龄出于师生情谊,加之自己也有类似遭际,于是请老师到自家聚饮,以排遣郁闷。这些实实在在的资料证明:师生二人已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值得肯定。

【注释】

[1]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