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隶
历城二隶,奉邑宰韩承宣命,营干他郡,岁暮方归。途中遇二人,服装亦类公役,同行半日,近与话言。二人自称郡役,隶曰:“济城快皂,相识者十有八九,二君殊昧生平。”其人云:“实相告,我乃城隍之鬼隶也。今将以公文投东岳。”隶问:“函中何事?”答云:“济南大劫,所报者杀人之名数也。”惊问其数,曰:“亦不甚悉,恐近百万。”隶益骇,因问其期,答以“正朔”。二隶相顾,计到郡则岁已除,恐罹于难;迟之惧贻谴责。鬼曰:“违误期限罪小,入逢劫数祸大。宜他避,姑无往。”隶从之,各趋歧路遁归。无何,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百万。二人亡匿免得。
借鬼隶讲真话——曲笔暴露清兵南下济南城的故事,也算别开生面。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两个公差,奉邑宰韩承宣之命,从外地办公归来。进城前路遇二人,看那打扮也像差役。出于同行的缘故聊了起来。那二人谎称在府里当差,经过不断追问,才自认是鬼差。别看是活见鬼,二人却得知了一件特大军事机密——北兵要南下,据说杀人“恐近百万”。鬼差好心劝他们躲一躲。二人竟怕遭责,还是鬼差知轻重,指出,遭责事小,丢命事大!可见,平时人们常讲什么鬼话连篇,意思是不可靠;可是本文的鬼差,讲的句句是真。这就使二人躲过了一劫,也成为历城浩劫的两个幸存者。
当明、清(后金)处于辽西战场相持不下之时,清(后金)改由关以西、长城各关隘入侵内地,以期消耗明军的有生力量。至于清(后金)兵南略的次数,沈一民认为南略共六次。[1]现仅以第五次为例。
第五次南略,从1638年的八月,清兵入内地后,先在通州会师,然后又绕过北京到涿州,接着再分兵八路进发:一路顺着太行山,另一路沿着运河,中间六路于山河之间,由北向南,齐头并进。此次南略历时半年,沈一民先生说:“如此辉煌战果,是以往所未有,攻占州县包括济南府,……共计: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本篇所载“扛尸百万”,即指此次济南事件。
每次南略,都是一场饱掠豪夺,清兵尝到了“甜头”,从而一发而不可收。蒲公但他巧妙地抓住“近百万”这个数字,记录了这一事件。而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有无数的故事。当今济南尚有见证这场血案的遗存:“双忠泉”和“双忠祠”。这是专为纪念抗击北兵壮烈死难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所建。
一个民族的光荣事、耻辱事都不应该忘记,尤其要明白落后、无能、腐败会怎样挨打!这应该是我们读罢《鬼隶》这篇文章后产生的荣辱观与敬畏感。
【注释】
[1]沈一民:《入关前清(后金)南略次数考——兼论〈清实录〉之失载》,《满汉研究》2007年第1期,第67-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