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千
新城王大司马有主计仆,家称素封。忽梦一人奔入曰:“汝欠四十千,今宜还矣。”问之,不答,径入内去。既醒,妻产男。知为夙孽,遂以四十千捆置一室,凡儿衣食病药,皆取给焉。过三四岁,视室中钱,仅存七百。适乳姥抱儿至,调笑于侧,呼之曰:“四十千将尽,汝宜行矣。”言已,儿忽颜色蹙变,项折目张。再抚之,气已绝矣。乃以余资置葬具而瘗之。此可为负欠者戒也。昔有老而无子者,问诸高僧。僧云:“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乌得子?”盖生佳儿,所以报我之缘;生顽儿,所以取我之债。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人们常说“做个好梦”,但是前提先要积德行善,心情舒畅,才能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否则,心眼儿不好,私心太重,贪图名利,做了坏事,就会内心忐忑不安,就会做恶梦。这样认识“梦”,就能引导人们走正道、做好事,从而做好梦。
本文王大官人家里主管财务的仆人(“主计仆”),梦见一个人向他讨要“四十千”的债钱。“主计仆”醒后,妻就生了个儿子!这时夫妻有所领悟地认为:这孩子就是梦中那个讨债人投胎。这恰好说明做他们过亏心事,得过四十千昧心钱,所以很认命地预备出这些钱,以便专门用于这孩子所有的开支,以示“如数偿债”。三四年后,这钱只剩下七百文。这时,保姆奶妈一边逗着孩子玩,一边说笑:“这钱也快花完了,你也该走了吧?”谁知这孩子听后,脸色马上变得很难看,脖子一歪、眼睛鼓起来,气绝而死!“主计仆”知趣地把剩下的七百钱,用于安葬孩子的花费,前后总数“四十千”,等于还清了前世的债务。
“四十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古代钱币以“贯”为单位,一贯等于一千个铜子,即一千文;四十个一千,等于四十贯。为便于理解,打个比方:昆曲《十五贯》也是清代的戏曲故事,那“十五贯钱”是肉铺老板——尤葫芦借来做生意的本金,他对女儿说这是卖女儿的身价。由此可知,“十五贯”就可以买个年轻姑娘,那么四十贯可以买两个年轻姑娘还有富余,真是一笔不小的债务。
小说为了增强真实性,做了多方面的铺垫:一、在开篇就交待了史上实有其人的王大司马,即王象乾(1546—1630),意谓:只有王象乾这样的大官宦人家,才雇得起专门管账的“主计仆”。二、小说以主计仆“忽梦”点明这场债务是件奇闻,而其“四十千”“七百钱”这些准确的数字,更使故事奇上加奇。清代钱咏《履园丛话》卷十五《鬼神·讨债鬼》即有类似内容。某大病垂死的儿子,叫来老父当面算账,讨要前生孽债:“你前生与我合伙,欠我二百余金。某事除若干,某事除若干,今尚应找五千三百文。急急还我,我即去矣!”三、别小看“主计仆”这职务,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差事,它要有灵活的头脑、精明的算计。
小说结尾高僧的那段话意味深长:人生有无儿子,以及儿子的好坏,都是前生注定的。对于这种佛家教义,不能单纯以迷信看待,其中的意蕴,自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