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魂篇
2025年09月26日
冤魂篇
《聊斋》写冤魂本不足为奇,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在鼎革期间无辜死去的汉民冤魂,这与清入关前后的洗劫、屠杀汉民以及江南义士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清兵对扬州、江阴等地进行过大屠杀,死人数目难以统计。这些数字与事实,又在蒲松龄来扬州做幕僚时被街谈巷议所证实,于是冤魂不断在作者的脑海中涌现,日复一日则慨然命笔,写成小说。例如:《聊斋》卷四《张诚》(本篇未选)开头就说:“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明季清兵入境,掠前母去。父遭兵燹,荡无家室。”一家人妻离子散,这都是非常直白的表述。还有卷五《李伯言》(本篇未选)中的一段描述:“中途见阙头断足者数百辈,伏地哀鸣。停车研诘,则异乡之鬼,思践故土,恐关隘阻隔乞求路引。”俗话说“人死入土为安”,可是战争造成无数异乡之鬼有家难归,“乞求路引”虽合情合理,但是路在何方?最终也仍然是死无葬身之地。再看卷十一《竹青》(本篇未选),更是把战乱暴露得淋漓尽致。男主人公为了爱情,化为乌鸦与心爱的人相会,半路被一箭射中胸部,幸亏有竹青搭救,不然就成为佐酒的“小菜”了。可以说,无数相识或不相识的扬州人,借着聚会、喝茶、聊天的机会,讲述着这段历史,蒲松龄才得以创作出这些冤魂故事。毛主席曾在多种场合,向萧三、何其芳等评价过《聊斋》。1939年5月5日毛主席到鲁艺看望萧三时曾说:《聊斋》是一部社会小说。[1]作为汉族儿女的蒲松龄,有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尽管文字狱极其恐怖,但是作者凭借谈狐说鬼巧周旋,仍可以让读者看清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注释】
[1]陈思:《毛主席与聊斋》,《学习时报》2019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