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训
教官某,甚聋,而与一狐善。狐耳语之,即能闻。每见上官亦与狐俱,人不知其重听也。积五六年,狐别而去,嘱曰:“君如傀儡,非挑弄之,则五官俱废。与其以聋取罪,不如早自高也。”某恋禄,不能从其言,应对屡乖。学使欲逐之,某又求当道者为之缓颊。一日,执事文场。唱名毕,学使退与诸教官燕坐。教官各扪籍靴中,呈进关说。已而学使笑问:“贵学何独无所呈进?”某茫乎不解。近坐者肘之,以手入靴示之势。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辄藏靴中,随在求售。因学使笑语,疑索此物,鞠躬起对曰:“有八钱者最佳,下官不敢呈进。”一座匿笑。学使叱出之,遂免官。
异史氏曰:“平原独无,亦中流之砥柱也。学使而求呈进,固当奉之以此。由是得免,冤哉!”
朱公子青“耳录”云:“东莱一明经迟某,司训沂水。性颠痴,凡同人咸集时,皆默无语;迟坐片时,不觉五官俱动,笑啼并作,旁若无人焉者。若闻人笑声则顿止。曰俭鄙自奉,积金百余两,自埋斋房,妻子亦不使知。一日独坐,忽手足自动。少刻云:‘作恶结怨,受冻忍饥,好容易积蓄者,今在斋房。倘有人知,竟如何?’如此再四。一门斗在旁,殊亦不觉。次日,迟出,门斗入,掘取而去。过二三日,心不自宁,发穴验视,则已空空。顿足抚膺,叹恨欲死。”教职中可云千态万状矣。
俗话说“一聋三痴”,指的是由于听觉不灵,判断失误,瞎打岔,常会出现许多答非所问的误会和笑话。本文前则故事,写耳聋教官,全靠无形贴身狐狸“耳语”的帮助,应付日常的差事。五六年之后,狐狸要离去,遂好心劝他主动辞职,否则会引火烧身。但是,聋教官舍不得俸禄,而且还总出错。学使想罢黜他,他就请管事的替自己“缓颊”(说情),于是,又继续被留用了。
一次科考,监考的执事点名之后,学使和教官坐下休息。这时各教官纷纷从自己靴子里取出名单,请托舞弊走后门。唯独聋教官没“递条子”,学使随便问道:“你怎么独独没有呈献?”聋教官茫然不懂。旁边的人把手伸进靴子,做出暗示的姿势。聋教官正好靴中藏有亲戚请他代卖的“伪器”(夫妻房事用具),于是顺势取出,起身鞠躬递给学使道:“这东西最好的只要八钱(意谓不贵),我不敢呈献给您。”在座的教官都偷着乐。
回顾这个故事的关键形象,是隐藏身形的那只“狐狸”。它如同当今之助听器,戴在了聋教官的耳蜗,可以立刻变聋为聪——使聋教官平安地吃了五六年官俸。可是作者一定要让“狐狸”离他而去,使得聋教官应付不了局面之时,活现了考官们营私舞弊的内幕,真是鞭挞淋漓,入木三分!
下半部姓迟的“明经”(即司训)又是个“颠痴”,即精神分裂症患者。文中对迟司训的描述,真是丝丝入扣。一、迟司训与周围人之间不协调。例如:“凡同人咸集时,皆默无语;迟坐片时,不觉五官俱动,笑啼并作,旁若无人焉者。若闻人笑声则顿止。”二、迟司训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了百余两银子,埋在书房地下,过数日又觉得书房不妥,总怕有人从书房偷走。其实他说这话时,门斗(仆役)就在旁边,以至次日仆役趁主人不在,从书房中“掘取而去”。等到迟司训亲自到书房“发穴验视,则已空空。顿足抚膺,叹恨欲死”。作者总结道:“教职中可云千态万状矣。”可见“聋子”“神经”充当清代教职者不在少数,清代科考内幕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