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

武夷

武夷山有峭壁千仞,人每于下拾沉香玉块焉。太守闻之,督数百人作云梯,将造顶以觇其异,三年始成。太守登之,将及巅,见大足伸下,一拇指粗于捣衣杵,大声曰:“不下,将堕矣!”大惊急下。才至地,则架木朽折,崩坠无遗。

本文虽以“武夷山”命名,不过是说这里有宝——沉香和玉石,更深层的寓意,是随着那只“大脚指头”传来的警告:“再不回转,就踹下去摔死你!”言外之意是说:碰上宝物你就捡,贪得无厌理不容。更何况为官一任,不去造福一方,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劳民伤财,造三年云梯,企图一夜暴富。正如清人刘瀛珍(仙舫)所评:“人无私欲,均可造极;无如(无奈)利心一萌,自必为神灵所叱逐耳。”这是从“官本位”理解,若从普通百姓角度理解,那就是告诫世人不要心存贪欲,因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正常的“欲”不是“贪”,是人体新陈代谢之生理需要,是孔子对人生的看法——不讲形而上那些充满争议没有确定结论的,只讲形而下的那些具体的。比如,凡是人要活命,离不开两件大事,即饮食、男女。前者是生活问题,后者是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大事;所谓男女的性,属于康体问题,又是延续后代问题。可见一个社会离不开这两件大事。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法制约束。鲁迅说得更通俗:“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1]

此外,还有一种“欲求”,叫“进取”,正如太史公所说:“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候,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2]这“利”其实也是“欲”,说明为“利欲”所驱使日夜奔走、忙碌,乃人的本性,也是社会运转与存在的基础。即“人往高处走”这也不能简单归之于“贪”。相反,按照本文旨意,如果人们都只坐等命中得宝,不主动去求取,也太可怜。作者仅从贪官说起,读者则需全面看待:不切合实际叫“贪”,正当要求叫“人之大欲”,天天向上叫“进取”。

【注释】

[1]《鲁迅全集·华盖集·忽然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5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3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