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必振
孙必振渡江,值大风雷,舟船荡摇,同舟大恐。忽见金甲神立云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诸人。共仰视之,上书“孙必振”三字甚真。众谓:“孙必振汝有犯天谴,请自为一舟,勿相累。”孙尚无言,众不待其肯可,视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孙既登舟,回视,则前舟覆矣。
本短章写一只渡船在风雨雷电的危境中,竟然出现九死一生的奇迹,以表达人们清除奸佞并保护少数忠良的美好愿望。作为为政清廉者自然会出现被奸佞排斥的现象。本文虚构的这一艺术情境将孙必振与群恶安排在同一条船上。故事特意设置了两个前提:一个是危难情境,赶上了风雷交加,舟船时刻有翻覆的可能;另一个是金甲神站在云中出示了“金字牌”暗示——孙必振。后面的事就颇费思量了:这指名道姓又意欲何为?含义是“叫你猜”!这就是“微型小说”包藏着无限容量的所在。怎么猜呢?全船人(孙必振除外)的想法说明了一切:必是孙惹了祸,跟我等无关,赶紧让孙离开!还没等孙必振想清楚,人们就把孙推到另一只船上了。孙刚登舟,回头一望——“前舟覆矣”。多数人是神要除掉的群恶,被金字牌暗示的却绝境而生。证明神的真正旨意是要除掉群恶,保护孙必振!那么,“孙必振”究竟是何许人,值得神特意来保护他的安全?
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撰写的《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孙君必振墓志铭》以及《修建孙公峪路碑记》和《邑琅琊孙公碑记》有如下记载。孙必振(1619—1688)字梦起,号卧云,诸城市相州镇人。康熙三年(1664)授淮庆府推官,康熙八年(1669)任山西陵川县知县,康熙十六年(1677)为河南道御史,后因病归,卒于家。其为官期间多惠政。一、严禁贿赂。任上他监兑漕粮,有官员向他行贿两千金,被斥退,并勒石永戒。所属修武县令送来一笼鲜笋,内藏黄金,被孙怒斥喝退。二、他组织济源民众开渠,引济水灌溉良田千余亩。又因陵川县位于太行山区,用水困难,他就在县衙门西边开凿出甘甜的井水供民使用。陵川道路阻塞,他又率民凿山开路以通商旅,人号“孙公峪”。当他离任之际,百姓相送数百里,并祀他于名宦祠,永久纪念。三、他打击豪强,平反冤狱,杜绝官场滥讼恶习。所辖武陟县一李姓富户,被史姓勾结张姓官吏讹诈钱财未果,李姓被冤捕冤判三年。他到任后,接讼重审,查清案情,立即释放李姓,并严惩了诬告者。四、康熙十八年(1679)河南、山东大旱,不少民船出海贸易谋生,他建议朝廷放宽海禁,允许百姓自寻出路,以解燃眉之急。
蒲公一向善于化平凡为神奇,在史料中寻觅创作题材。真实的孙必振未必经历过如此险恶的一幕,而艺术虚构的孙必振却犹如盛开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真实与虚构通过这一浪漫笔触做到了无缝对接,彰显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