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篇
所谓寓意,就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具体到《聊斋》短章,指比喻、夸张、拟人,寓意明理,有所寄托,把抽象的道理人格化,使主旨含而不露的等表现手法。也有不少评家简单而明确地称《聊斋》的短章为“寓言化小说”。例如稍长些的《画皮》(本篇未选),描写细致,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堪称《聊斋》富于寓意的典范。
我国寓意故事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最早散见于诸子百家中的寓言,以及史传著作中带有比喻性的谣谚。它来自民间口语,那时还只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论证手段,并不能独自成篇,诸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国语·周语》),等等。但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比喻文学特征,使其逐渐独立并流传开来,尤其在《诗经》中,更是被广泛运用,使得士大夫张口闭口都寓意联翩地“称诗以喻其志”。及至《论语》《韩非子》《老子》等著作相继问世,就一步步发展成为有形象、有对话、有情节的寓言故事,并用以阐发某些道理,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例如《庄子》一书中,“大抵率寓言也”,共有两百多个;《韩非子》仅《说林》、内外《储说》几篇,就收集寓言故事达三百多个;其他如《孟子》《墨子》等书中的寓言,数目也不少,可谓俯拾皆是。
不仅由比喻可以发展为寓言,同时寓言又促生了汉魏杂事小说的萌芽,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崛起。及至元、明、清市井大众文化的普及,遂使蒲松龄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寓意深广的寓言化小说新路。清南村在《聊斋志异》跋中说:“余观之寓言之言,十固八九。何其悲以深也!”清邹弢在《三借庐笔谈》卷六中指出:“蒲留仙先生《聊斋》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象,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手于《古》史、《龙门》也。”当代研究者更发现:“《聊斋》超短章里的情事笔意都不同程度地活跃于当今小小说中。”[1]
这里选录的十篇具有哲理寓意故事,都从不同角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尤其是清初特殊时期的某些生活画面,形象地见证了作者在“自序”中归结的那句话:“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
【注释】
[1]谢倩、文娟:《〈聊斋〉超短篇章里的当代小小说基因》,《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10月,总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