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僧

死僧

某道士云游,日暮,投止野寺。见僧房扃闭,遂藉蒲团,趺坐廊下。夜既静,闻启阖声,旋见一僧来,浑身血污,目中若不见道士。道士亦若不见之。僧直入殿,登佛座,抱佛头而笑,久之乃去。及明,视室门扃如故,怪之。入村,道所见。众如寺,发扃验之。则僧杀死在地,室中席箧掀腾,知为盗劫。疑鬼笑有因,共验佛首,见脑后有微痕。刓之,内藏三十余金,遂用以葬之。

异史氏曰:“谚有之:‘财连于命’。不虚哉!夫人俭啬封殖,以予所不知谁何之人,亦已痴矣。况僧并不知谁何之人而无之哉!生不肯享,死犹顾而笑之,财奴之可叹如此!佛云:‘一文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其僧之谓矣。”

本文通过一个“俭啬封殖”的财奴和尚的可悲结局,从佛教“一文将不去,惟有业随身”的角度,阐述作者对财富的认识。全文一百三十五个字,写云游道士准备夜宿庙中,深夜,忽然听到开门声,有个浑身血污的和尚,旁若无人地直奔佛像走去,登上佛座,抱住佛头,面带微笑并离开。天亮后,道士再看僧房门,仍紧闭着。于是他向村里人讲述所见,村人随道士来到庙内一看,地上躺着僧人尸体,竹席、竹箱全被翻乱,看样子是强盗谋财害命杀死了僧人。村民觉得其“鬼笑”必有原因,一起检查佛头,发现佛头后部有微痕,剜开细看,里面藏着三十多两金子!于是大家就用这些钱埋葬了死僧。

作者怎么看这桩凶杀案?从广义上说,就是“财连于命”。任何人,只要贪财,不择手段地聚敛,无论他是干什么行当,必定会害人又害己。从狭义上说,作为方外之人,四大皆空,一生云游,有钵随身足矣,何劳积蓄?由此可见,蒲翁对货币的认识有浓厚的商人意识,这可以从《聊斋》中得到印证:他在《宫梦弼》中反对窖藏,又在《刘夫人》和《酒友》中,强调货币只有流通才能增值不竭;在《钱流》中干脆以故事的形式阐述货币流通的本质。至于吝啬鬼或守财奴形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从心理学角度会看到他们的混沌不觉,从货币学角度能发现他们深陷在欲望怪圈,从人类节制文明中又会惊叹他们的隐忍毅力。而将本文从多角度综合起来做一个全面的文化解读,总会给今天的拜金者提供一个反面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