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军
沂水某,明季充辽阳军。会辽城陷,为乱兵所杀,头虽断,犹不甚死。至夜,一人执簿来,按点诸鬼。至某,谓其不宜死,使左右续其头而送之。遂共取头安项上,群扶之,风声簌簌,行移时,置之而去。视其地,则故里也。沂令闻之,疑其窃逃。拘讯而得其情,颇不信;又审其颈无少断痕,将刑之。某曰:“言之无可凭信,但请寄狱中,头断可假,陷城不可假。设辽阳无恙,然后即刑未晚也。”令然之。数日,辽信至,时日一如所言,遂释之。
本文虽然是个鬼故事,却传达出一段历史真情。从1616年后金建立,特别是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之后,明清之间的大战、小战就接连不断。初战于东北,后渐南移,1629年清军曾攻到北京城下,1639年曾攻克山东济南,1644年入关进京,推翻了明朝。
首战双方交手于抚顺,时间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誓师“七大恨”,率军两万攻打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七月努尔哈赤又从鸦鹘关攻破清河城,明朝副总兵邹储贤被歼。历史上合称这两战为“抚清之战”。
万历四十七年,又有“萨尔浒之战”。明朝由于号令不一、兵力分散、军无斗志而失败。六月,后金万余骑兵乘开原疏于防守,一举将其攻占,七月努尔哈赤又攻占铁岭,史称“开铁之战”。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日,清军攻沈阳,明朝总兵贺世贤迎击,十三日城破。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沈阳一失,这就是小说开头所写“沂水某,明季充辽阳军。会辽城陷,为乱兵所杀……”的背景。但是,小说里不过一句话,战场上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遥想作者对于生前二十年的这些战役,一定全是来自听闻,说明辽阳城被攻陷对山东百姓刺激太大了。明军被杀无数,其中有这么个山东沂水的老乡,脑袋都掉了,却被拿着生死簿籍、清点人数的鬼差发现“其不宜死”。于是又让鬼差把头按在老乡脖子上,并且搀扶着他试走了一程路,然后被风簌簌吹着,安然回到了沂水。由于县令怀疑他是逃回的,审讯中又听了他如此这般的解释,尤其看那安上脑袋的脖颈——了无伤痕。山东老乡真是自古耿介,硬是豪气十足地打赌:“设辽阳无恙,然后即刑未晚也。”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几日后,消息传来,“时日一如所言,遂释之”。
思前想后,这不过是作者用离奇的故事,提醒人们莫忘前事:辽阳失陷,明军不堪一击,遂使清兵杀人无算。今天可以广义地归结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于这“断首再植术”,只有《聊斋》里鬼使神差才能做到。其实,这都是蒲松龄拿来“说事儿”的“介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果报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