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篇
蒲松龄固然是一代文学大师,但他同时也是精通祖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专家,这是因为他自幼体弱多病,加之生活贫困,驱使他不得不格外关注岐黄之术。若问《聊斋》中专写主人公是医生的有几篇,大概近十篇,比如《二班》中的殷元礼会针灸,《毛大福》会治溃疡,《梅女》讲按摩,《娇娜》讲外科手术,《褚遂良》讲气功按摩,《人妖》讲人体变性,《药僧》讲春药,等等。多数医生医术高明且有医德,如《丐仙》中的高玉成“不择贫富辄医之”,不仅把脓血狼藉、臭不可近的乞丐带回家疗治,而且管吃、管喝,馈酒肉。蒲公曾患过足迹,也就是那种又疼又痒又烦心的脚气感染。由于恰逢他出门在外,使他既不能回家,也不能登眺,只得卧病于客斋——像燕子鸣叫般地呻吟着。今人不把脚气当回事,但是三百年前的患者,那一副乱绪横抽的愁苦心情可想而知。
蒲公动手写作并流传于世的医学科普著作《药崇书》《伤寒药性赋》,就是他为百姓辑录的常见病的偏方、验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通俗杂著《草木传》,又名《草木春秋》或《药性梆子腔》,是一部用拟人化手法宣传中药知识的戏剧。全剧共十回,约两万七千字,把六百余种中药的药性、功用、相使、相反等,形象地做了介绍。剧中主人公是“甘草”,全剧围绕“甘草”这一人格化形象,使各味中药根据药性,分别被赋予不同的性格:如甘草有和诸药、解百毒、补中益气之用,就把它塑造成淳朴、刚直的国老形象;再如草决明具有平肝、清热、明目之用,就把它塑造成算命先生。这一开创性的尝试,既宣传推广了药学知识,又使人们欣赏了戏剧艺术,可谓举世罕有。此外,《省身语录》《驱蚊歌》等诗文中也对祖国医学多有涉及。
这里选录了七篇展示他奇思妙想的与医药相关的小说:《金陵女子》寓涵处方和草药的辩证关系;《太医》变相写饮食与禁忌;《上仙》暴露亦真亦幻的腹语骗财;《医术》和《岳神》联袂讽刺庸医误人;《牛癀》体现其悬壶济世的思想;结末《鹿衔草》揭示了草药发现的过程。篇数不多,其中不仅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更有不露声色、难以捉摸的,但都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文言小说的写作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