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创新成就媒体的未来

序 创新成就媒体的未来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随着5G技术的成熟,AI智能的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的广泛应用,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子,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的发布体,成为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当今的传统媒体,除了各自之间的相互竞争,还必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党报、都市报都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突围并快速成长?如何实现内容平台人员以及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转型融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与罗庆学教授相识于2008年12月的北京中国传媒大会。他当时是媒体总编,代表所在媒体领取了中国地市报创新力十强的奖项。在大会间隙,我接受他的采访,并与之探讨地市级都市报如何转型创新的问题,觉得他身为新闻一线领导,很有见地,也很有思想。采访完后,罗总请我为他所在的《三峡商报》写一句话,我写了“赢在创新”四个字。现在世易时移,无论是媒体生态还是经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再要我对当前的新闻业说一句话,我还是要说“赢在创新”!不过,如何创新,在新的媒体生态下却是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看过的新闻著作很多,但不是耽于理论就是耽于细节。耽于理论者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难以运用到日常的编采工作之中;耽于细节者在字词句上反反复复,难窥新闻全貌。两者俱全又没有实践的印证,流于纯学术的空谈。于是,一直渴望碰到这样一本书,既有理论上的顿悟,又有细节上的巧思,还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具体有针对性的操作策略。

读罢罗庆学教授的此书,一个用智慧办报、勇于创新的新闻人形象跃然纸上。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于媒体如何实现“市场突围”的思索;新闻同质化时代如何实现差异化的思索;新闻活动如何策划实施的思索;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从形式到内容如何转型的思索。这些思索给人启迪,让人大受教益。

问题是时代的回声。问题意识是专家学者做学问的根据,所谓“学以致用”。

当下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什么?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介融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如何做到这些?这就是当下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问题。新闻工作者掌握着很大的社会发言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不仅要告诉人们事实真相是什么,而且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可以说,问题意识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导向。这是就新闻本身而言。但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报道问题,如何让媒体履行应担之责,在市场环境下如何获得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如何实现有效融合转型,这就不只是新闻本身的问题,也是一种行业策略的问题,是业务技能的问题,是媒体智慧问题。

这本书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回答了新闻工作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策略性的问题,这种回答有理论性的,也有自身实践的,这是一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如何做好新闻工作的好书。

地方媒介融合如何创新?我与罗总交流时曾说,传媒创新不能凭一时冲动,更不能蛮干,一定要理性,要进行有效创新。新媒体的出现,使“第一新闻发布人”不再由传统媒体垄断,除了真实性、时效性之外,必须寻求一种更恒长的价值。对地方媒体来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嵌入地方生活,不仅成为地方居民的信息提供者,更要成为地方居民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提供者和引领人;嵌入地方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并在这一基础上,重塑和建构地方文化。

创新源自对媒体特点的深刻理解。比如都市报是“穿着休闲服的党报”,是党的喉舌,必须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因此,办报人必须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立场坚定、明辨是非。但都市报毕竟穿着“休闲服”,因此还应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为读者提供可看、可用的信息,从而达到导向性与可读性的和谐统一。由地市报转型而来的新媒体同样如此,唯有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打造“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信息生态圈,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指南,才能生存与发展。这本书的种种实战策略,正是在这一原则下衍生的。

创新源自长期业务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罗庆学教授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担任媒体业务老总10多年,还出任过媒体法人代表、总经理职务,经历非常丰富,对媒体转型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对如何办媒体、如何面向市场策划、如何应对媒体竞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的文章涉及新闻业务、市场经营、转型发展、媒体管理运营等多个层面。他书中的大量章节,本来就是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的业务论文,论述精辟深刻,观点精彩独到。不仅如此,作为专业记者,他到过汶川地震的废墟,也到过西藏加查的现场,属于典型的实战派专家;作为知名评论员,他的评论文章更是针对焦点、热点频频出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凤凰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屡屡登上各大门户网站的评论头条。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创新,拥有媒体人所独有的智慧。

这本书是他20多年来媒体业务的回顾与总结。宏观层面,媒体如何守正创新,如何转型发展,他都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思考;中观层面,媒体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主流化,如何在打造主流品质的同时彰显民生情怀,如何做到新闻的差异化,如何实现新闻策划的创新与升级,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微观层面,新闻活动的注意事项、编辑技巧、写作技巧,标题制作、深度报道技巧,舆论监督的困境与解决之道,一线新闻工作人员都能从中找到可以具体操作的办法。当然,书中还有其他的思考,比如媒体如何走出低俗化的误区,舆情的处置策略与服务产业化的问题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拿一个微观技巧举例:如何做成具有竞争力的新闻产品,或者说新闻处理技巧是什么?书中提出:做重突发新闻,形成强劲冲击力,“不看则已,一看惊人”;做足独家新闻,形成阶段性亮点,“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做尽特别新闻,形成整体性合力,“榨干取尽,与众不同”;做优“规定”新闻,形成比较性优势,“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做近周边新闻,形成开放性网络,“立足本地,四面开花”;做准监督新闻,发挥喉舌功能,“有的放矢,掌握分寸”;做巧节日新闻,整合节日资源,“应节而舞,典型说话”。实践出真知,这些经验之谈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可谓善莫大焉,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少做无用功。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

这是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社会广度、生活热度、情感浓度、业务纯度、实践检验度的新闻学术专著;

这是可以慢慢看、细细品、点点悟的新闻业务读物;

这是可以跟着学、照着干、对着看的新闻实战教材;

这是涉及新闻生产各个环节,探幽析微的新闻策略大全;

这是深刻而不失鲜活,厚重而不乏灵动,来自实践并经实践检验的新闻操作指南。

这里既有学理的探析,又有实战的运用;既有理念的阐释,又有方法的示范;既有术的运作,又有道的升华。

这不是一下子能写出来的专著,更非那些剪刀加糨糊的拼凑。

这是厚重扎实用心写出来的原创性新闻专著。它的厚重源于长时间的积累,也源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融,更源于作者不懈的实践探索和自觉的学术追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应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推而广之,创新何尝不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感谢罗庆学教授,用多年的媒体实践为我们蹚出了一条媒体转型创新的实践之路。是为序。

喻国明

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原执行院长、新闻舆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