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北京抢新闻——北京奥运会采访侧记

我们在北京抢新闻——北京奥运会采访侧记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北京奥运会也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这也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最大的邀请,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向全世界展示了她的魅力,世界通过北京奥运会这个平台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三峡商报》作为宜昌市主流媒体也迅速行动起来,开辟了“奥运中国”专版,以每天8到16个版的规模推出。开辟了《连线北京》《北京街头的宜昌人》等特色专栏,形成了自己的报道特点。

2008年7月29日,奥运会开幕的前夕,笔者作为采访组长带队前往北京进行现场采访。在北京,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奔走在奥运场馆和北京的大街小巷之间。在10天的前方采访中,报道小组写回消息、通讯、言论、手记等,共达10多万字,还传回大量图片。这些稿件大多是独家策划并采访的,在采回的报道稿件中,很多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很多市民还打电话、发短信,感谢我们从北京发回的最鲜活、最有趣的报道。

北京奥运会注定会成功,因为她承载的是10多亿人民的美好愿望;北京奥运会一定能成功,因为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中国人和平的愿望。“团结、友谊、进步、和谐”是我们梦想的主题,北京奥运会是各国运动员平等参与、实现梦想的竞技场所,是促进世界和平的使者。在北京奥运会场内场外,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份热烈的期盼,这是一种爱国情绪,来自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大家都在为成功举办奥运会而行动着。

一、首都机场“抢”新闻

北京奥运会云集了全球媒体近2万名记者。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国际出口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电视台架起了摄像机,摄影记者们则端着相机寻找目标。我们每天上午9时带着一天的干粮抵达现场,首先占据有利采访位置。我们很少喝水,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力争不漏掉任何一个体育明星的采访。

澳大利亚“飞鱼”、8块游泳金牌得主菲尔普斯下飞机,一直到上了大巴后才被记者们发现。商报摄影记者通过一块一平方米玻璃,率先“抢”到了这位运动员的照片。

西班牙篮球巨星加索尔,超高的个子十分抢眼,在机场一眼就被商报记者锁定。商报记者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冲到最前面,采访到了加索尔,并获得他的热情签名。

科比率领的美国“梦八”秘密抵达机场后,就在他们即将乘坐大巴离开的时候,本报摄影记者透过钢丝网,在狭小的缝隙里仍旧成功采访“梦八”,“追梦”成功。

面对数百名竞争对手,刘德华、濮存昕等众多在机场一闪而过的明星们都被我们在第一时间“抢”到。

二、鸟巢、水立方旁“抓”新闻

抵达北京的当天下午,我们立即赶往了鸟巢和水立方。这里是北京奥运会人气最高的地方,可谓遍地是新闻,但是好新闻不能“捡”,仍然要“抓”。

在鸟巢旁边,一群正在放风筝、悠闲聊天的老人让我们非常感动,他们被记者围着,谈论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变迁,话筒和采访机在他们的面前“打架”,但他们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回答着记者们的问题。在水立方外的广场上,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支持奥运的民众,他们在那里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有手工做的鸟巢微景观,有用脚绣的福字,等等。

三、奥运场馆“钻”新闻

奥运村是运动员的生活中心,击剑馆里,我们采访到了谭雪挑战强敌的精彩一幕。在运动员区,我们认出了中国击剑队队长王海滨以及加拿大奥运官员大山。记者再次钻到他们面前,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在张艺谋揭秘奥运会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我们有幸进场。我们还钻到最前面,拍到了张艺谋的特写,并用录音笔记录下了张艺谋的发言。

四、胡同深处“访”新闻

赴北京采访之前,我们就对“奥运人家”充满好奇。到达北京之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去到位于什刹海大金丝胡同的首个住进客人的“奥运人家”采访。

男主人叫荆继昌,他家里正住着一对来自德国的夫妇,他们大约在这里住三天,然后到上海负责奥运分会场的事务。这里的住宿费每天400元人民币,含食宿。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待这些外宾,这对老夫妇还专门学习了两年的英语,交流已经相当熟练。

五、北京街头“淘”新闻

在奥运会开幕前,北京街头涌现出众多的奥运元素,为此,在北京街头寻找奥运人物成了北京采访的一大重点。

我们和李建国是在三里屯相识的。我们被他与布什夫人劳拉的合影、与美财长保尔森的合影所吸引。走进店铺,他正在调整布料,与他聊天得知,他还是奥委会主席罗格夫人的中国“御用制衣师”。罗格夫人曾多次到店里请他裁制衣服,是老朋友了。这次罗格夫人来北京参加奥运会,还专门在他这里定制了20套样式不同的衣服。

六、光环背后“寻”新闻

在北京,除了赛场内的志愿者,还有众多的街头志愿者。我们得知有一位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就是百岁老人付漪泉。采访付漪泉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我们几乎像大海捞针一样,最终在天坛东大门的一个巷子里找到他。

寻找老人的这段时间,我们打了两次的士,司机因找不到人而放弃。我们只得边走边问,花了近两个小时,在一条大街上走了几个来回,终于去到他家里,获得了五分钟的采访时间。

七、不辱使命担当责任

在北京,我们始终牢记作为记者的责任和使命,战胜采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真实准确地记录这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体育盛会,同时我们还亲身感受了奥运会带给一个国家的荣耀和激情。

我们的奥运行,通过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从多个角度层面,不同的写作手法,以多种新闻题材,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不仅报道了奥运会本身,还从奥运光环的背后挖掘了众多感人的故事和人物。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从内心深处找寻到共鸣。

奥运报道结束后,宜昌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在《阅评通报》中称,《三峡商报》奥运系列报道抓住了奥运这一重大题材,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进行充分报道,充分彰显了人文情怀和主流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