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度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度报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展示新闻背景,揭示事件发生的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一种报道形式。这个“深”,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它主要指的是新闻事件产生的更内在的、更隐含的、更实质性的原因。其实,除此之外,“深”还应具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指背景的“广”。相对新闻事实来说,新闻背景处于内层,而这内层越广,可供联系的线索也就越多,新闻“深”的伸展性也就越大,这种“深”也就是更大范围、更真实的、更有典型意义的深,就像一株在地上的栀子花树的根须比种在盆里的栀子花树根须伸展范围更大,汲取的养分更多一样。但是,许多深度报道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地统一,导致深度新闻要么专业性太强,可读性差,如同专业汇报材料;要么是可读性强,可没有一点专业的深度,搞得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新闻深度报道的社会效应也就大打折扣。目前,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选题不准,社会涵盖面窄,没法深下去。笔者曾在某报的二版深度报道专栏看到过一篇题为《这里的农民为何只种大白菜》的深度报道,写的是某平原村民只种大白菜不种庄稼的事情。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了当地的土壤情况、天气情况和市场情况,洋洋3000余字,像是一篇当地气象干部的工作报告,其实只要一篇600字左右的消息便可解决。文章给人的感觉从新闻角度讲,是本来就无法深入解释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平原农民种大白菜本来就不是新闻),作者硬是要“枝繁叶茂”地深入一番。这种类型的报道选题不准,可供开拓的思维空间狭小,不仅浪费报纸的版面,而且还浪费了读者的精力,成为一种注水式的深度报道。
(2)选题虽准,但由于作者的认识水平问题,不能对新闻事实进行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导致报道平面化,深度报道没有应有的力度。深度报道,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立体报道,意指对某一新闻事实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透视,揭示事件的内在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向,可我们有些媒体的新闻分析,深度报道过于平面化。在命题上通常的格式是×××为何×××,在行文格式上常常是:×××怎么样;×××为什么;专家说,群众说,当事人说;×××的启示。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概否认这种形式,而是说有些新闻分析不是根据内容在寻找合乎自己式样的形式,而是根据这一形式量度事实,剪裁事实,也就是不管它合不合身,穿上深度报道的花裙来招待读者再说。这种类型的报道在日常的新闻媒体上最常见,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论证。从写作者角度来说,它往往是因为缺少深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找到事物变化的内在矛盾规律,找不到事件变化的真正原因。我们认为,深度报道的深度,应该是基于对新闻事实内在矛盾的认识和分析而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进行专门论述。这种缺乏透视性的深度新闻我们称之为平面式深度报道。
(3)选题好,也有深度,但是在论述问题时因为没有弄清新闻事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导致判断失误,甚至犯方向性错误。笔者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分析当前商品房大量积压的深度报道。作者片面认为,当前大量商品房积压,主要是居民们把大量的钱存在银行里,认为居民应该把钱拿出来购房。这篇报道从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也是有见地的,但是,我们只要深思一下,果真是这样吗?商品房积压与房价过高有没有关系呢?商品房的积压受哪种因素影响更大呢?根据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现实,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应该是后者。这里作者将事件产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轻重倒置,产生的社会影响自然也不一样,前者导向是请居民掏钱购房,而后者的导向则是请房产商降低房价。联系现实,显然第二种导向才更有意义。
以上我们分析了当前媒介深度报道的一些主要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已有的思想功底的基础上,新闻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使报道更具有深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