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主流化的具体路径
(一)更新新闻理念,拓展宏观视野
要改变重社会、轻时政,重事件、轻分析,重动态、轻调研,重微观、轻宏观的新闻采编思路。要以微观事物反映宏观视野。
特别是要改变重视“小民生”、忽略“大民生”的新闻取向。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民生信息,还包括民生视角、民生情感。过去的“小民生”,主要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量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信息。现在的“大民生”则更多注目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上,比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方面政策调整或新规,“大民生”还包括“从民生角度对重大新闻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从民生角度来解读重大新闻,将有可能对人民生活带来更具体、直接的影响。
“小民生”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内涵,“大民生”更多强调的是新闻视角。就传媒在社会上的舆论影响力而言,“大民生”的重要地位较之“小民生”显而易见,因为它不囿于“小家”“小人”“小事”的一孔之见,而是以广泛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为己任,诸如报道社会养老保险、教育、医疗、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等涉及老百姓生计方面的问题,并且渗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此外,在媒体设计上,要有与主流生活对接的内容版块,要策划让主流人群关注的活动与报道,反映主流人群的意愿与诉求,接受主流人群的考验。
(二)组建优秀团队,实现价值赋能
主流媒体是靠价值判断取胜的,而价值判断最终来源于人。凤凰卫视评论部曾经拥有阮次山、曹景行、何亮亮等一批优秀的时事评论员。通过他们独到的视角、透彻的分析和个人独特的风格,构成了《时事开讲》《有报天天读》等节目的强大影响力。
做主流媒体,其领导者非常关键。这需要对专业非常熟悉,以保证报道的扎实、平衡和有远见。同时需要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和信息沟通资源,明白说什么和如何说。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也会比大众媒体要高得多,需要专家型的记者,要头脑敏锐,对经济和时政有深刻洞察力。
(三)定位主流群体,获取主流“作息”
社会主流群体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抓住了这群人,主流媒体就有了最大的影响力。对主流读者对象的把握要更精准,需要运用市场细分的理念,确立主流的市场定位和核心受众,并且对主流群体的媒介消费与生活价值观展开分析,切忌摇摆于大众化和主流化之间。主流读者群属于社会的精英人群,在很多方面可以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
(四)瞄准重大题材,设置主流议题
当前是一个资讯过剩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仅仅提供资讯已经远远不够了。主流群体最想看到对国内外重大时政和经济现象的深度报道,独家解析。只有那些能够并且善于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中心议题的媒体,并体现出特有的见识和价值,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主流媒体应该选择一个社会或者一个领域最为关键的方面集中覆盖,例如财经、科技领域,下沉入关圈,创新议题,主动引领,以取得占据领域制高点,从而提升影响力。
(五)坚守专业主义,打造新闻“四力”
媒体“四力”是无价之宝,也是它在信息传播市场上最大的卖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四力”更加得以彰显。这时,媒体更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经得起各种利益的诱惑,特别是经济利益。《南方都市报》三次揭露深圳某公司涉嫌诈骗1亿元真相后,面对该公司负责人带着300万元广告合同要求停止报道的诱惑,不为所动。针对医疗广告的混乱状况,《南方都市报》率先向公众承诺:“四类不良广告在报纸版面上一个都不会有!”这种不为眼前利益所诱,坚持打造公信力品牌的做法值得称道。
(六)强化评论旗帜,提高舆论影响力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评论是报刊的旗帜。主流媒体就是要提供主流观点。读者对主流媒体观点的需求,实际是对时代方向把握的需求。主流媒体的评论既有媒体自己的个性主张和洞察力,更有官方的背书。主流媒体要锻造主流思想,打造读者“思想来源”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