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吴冷西说过:“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这是对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事实呢?
“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中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一)用事实说话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没有人先从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人们要认同记者所说的“话”,也只能是从记者所报道的事实中去理解、去分析。
1.用事实说话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自尊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自尊意味着人们不愿意事事听命于别人,每一个判断都由别人替他做出。人人都愿意自己做出结论。用事实说话,就满足了人们这种自尊的要求。
2.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胡乔木说:“我们人人都会发表有关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所谓“无形的意见”,西方又称为“无声的意见”(Silence Opinion)。“无形”或“无声”是因为“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1]。如果新闻不是“无形”或“无声”地发表意见,它就与文告、广告无异了。
在现代新闻战中,用事实说话是取得主动权的唯一可靠的武器。对于各种各样的诬蔑、诽谤,唯有用确凿的事实方能予以粉碎;对于各种各样的误解、疑虑,也只有用生动的事实才能消除。
(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主要表现
1.直接在新闻中发表感想和议论
虽然新闻并不一概排斥恰如其分的议论,但事实的叙述必须是主要的和充分的,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者,则恰好颠倒了过来。大量的议论不但多余,而且空洞。
2.不交代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Source),指新闻信息的出处,或提供信息的人。交代新闻来源或暗示新闻来源,可使读者知道新闻事实从哪里来,这样能增加新闻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但此事经常被一些记者忽略,没有来源的新闻司空见惯。
海外记者在处理消息来源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让新闻事件参与者、新闻事件目击者、新闻事件知情者作为消息来源,并在文中指出。有时,为了保护消息提供人,可用暗示,但不能没有来源。马克思在1848年6月25日巴黎工人起义时,因为交通阻隔,《新莱茵报》无法获得准确消息,只好以号外形式报道《巴黎消息》:“科伦6月24日晚10时。23日巴黎邮件没有收到。据到达这里的信差说,当他离开巴黎的时候,群众同国民自卫军的厮杀已经开始了。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可听到猛烈的炮声。”[2]这就是马克思对待消息来源的做法。
3.不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满足于铺陈廉价的形容词,却不会用生动的细节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