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与“非主流”辨析
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是一个舶来词。在欧美,主流报纸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1997年在Z Media Institut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他指出,主流媒体又称“精英媒体”或“议程设定媒体”。这类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设置着新闻框架(The Framework),其他媒体在这个框架内运作筛选新闻。其读者是权威人士,是政界、商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层管理者。喻国明教授认为主流群体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主流媒体是针对这些主流群体的吸聚影响力的媒体。主流媒体是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倚重的资讯来源、思想来源和观念来源,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高级媒体。此概念需要对其内涵和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主流”其实不是一个新提法,更不是一个新现象。《华西都市报》在1998年3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观点,力图扭转都市报“小报化”的倾向,实现从社会新闻主打向主流新闻立足的转型,这一理论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都市报总编会暨理论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1]还有人认为都市报可不可以成为主流媒体是个伪问题。把都市报办成主流媒体,是每一个有抱负的都市报报人的当然追求。
这些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新闻转型的背景下,这些探索和观点给我们留下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宝贵财富。但既然要做到媒体的“主流化”,首先还是要弄清楚什么是主流化,当前的都市报是否都在主流化,主流化与边缘化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只有弄清这些,才会对指导我们都市类媒体实现主流化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
主流化是一种新闻媒体的办报潮流,是相对边缘化而言的,其核心是为主流人群提供有消费价值的新闻信息和思想观念。所谓的主流人群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新闻保持关注和参与的人群,而不是那些没有能力关注或者没有兴趣关注社会新闻的人群;所谓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思想观念,是指能够让主流人群了解国家、社会和他人发生了什么,这些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以及怎么看待这些事情的新闻或评论,这些新闻包括重大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突然发生的重大民生或社会事件、举世关注的重要活动、影响重大的市场走向、当下流行的文化潮流、社会关注的热点评析等。
近20年来,国内报纸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机关报(传统意义上的党报)、主流化晚报(相对于机关报补缺的市民报)、主流化都市报(完整意义上的市民通俗报纸,涵盖晨报、早报)、新主流报纸(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报纸)。按照传媒吸聚受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化传媒和主流化传媒。大众化和主流化不是对立的,两者有各自的理念、目标读者和成长空间,一味追求主流风格是盲目的。
(1)主流政经大报:传统党报经过改版和转型,打破“机关报”模式,定位为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如《南方日报》《解放日报》等。
(2)主流化晚报:如《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和《北京晚报》等,摆脱了普通晚报低俗的特点,关注社会的主流问题。
(3)主流都市报:如《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新京报》等,影响力大,市场反响较好,关注社会主流问题,以舆论监督见长,具有了主流报纸的某些要素。《新京报》的起点非常高,它的整个框架、平台、定位是比较理想的,中宣部阅评认为《新京报》现在的方向是介于都市报类的报纸和机关报之间的新型类别报纸。
(4)新主流报纸:基本具有主流报纸的特质和要素,定位于社会主流群体的新主流报纸。此类市场化程度很高,作为新兴阶层(掌握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阶层)代言人的色彩非常鲜明,已经显出一些大报风范,最为业界看好。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瞭望东方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