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现在,很多报业集团已经搭建起媒介融合的运作框架和平台,展开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并且在有些方面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实施的“移动优先”策略,所有记者的稿件都要以简版的形式提交给传媒网和手机报使用,然后再将全版提交给报媒使用,并且建立了比较严格的考核机制。这种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不仅让报社新闻内容产业链得以延长,新闻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报人的传统思维,解放了大家的新闻思想,实现了从“做新闻”向“做内容”的转变,从“办报”向“办媒体”的转变。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
但是除了“移动优先”外,如何在实践层面更好地实现报网互动和报网融合,包括新闻理念的创新、运作模式的打造、人才队伍的配备、评价体系的建立等,从而实现报纸和网络真正的双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在内容操作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节日期间,报纸与网站一起合办“三峡文化论坛”,做到报纸上有内容,视频上有图像,朋友圈有转发,网络上有讨论。还有一些专题报道如“文化达人”评选也与网站进行了资源共享,反响也还可以。但是,我们总的感觉还是内容的整合不太充分,产生的影响力还是不太大,“两张皮”“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当然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有些暂时还没有办法改进,但在有些方面,还是可以进一步加强。
(一)在思想上要认清形势,解放观念
既要克服忽视危机的盲目乐观,又要克服悲观失望、妄自菲薄的不作为思想。现实告诉我们,人们并不一定需要报纸,但人们需要新闻。《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9年10月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重塑美国新闻业》。该报告的核心结论是,传统新闻业应该“以各种可能的媒介,呈现独立、原创、可信的报道,不管这样的报道受不受欢迎,能不能赚钱”。使用什么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媒介融合,就是强调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和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传统新闻业在融合时代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兼容并包,将一切可能的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跨媒体叙事也将进一步促进媒介产权的跨媒体整合。新媒体技术的确向传统新闻业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改变的是媒介,不变的是新闻。传统新闻业只有以新闻为本,兼容并包,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集团新闻内容产业链的建设和管理
目前,很多传媒集团内容生产的力量应该说是很强大的,每天本地的新闻量成百上千条,再加上国内国际的新闻,一天的信息总量非常丰富。但是,报纸新闻往往只抓住了这些信息“今天”的价值和“个体”的价值,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开发和回顾既往新闻的价值和新闻群的价值。在传媒集团的平面媒体上还没有“地方一周”这样梳理性的、回顾性的报道,新闻群特别是本地新闻群的后续价值还没有充分利用。媒体集团可以在网站或平面等媒体开办相关栏目,条件成熟的媒体甚至可以成立一个新闻产品开发部,负责制作后续的重头产品,供各媒体选用,或与外媒体交换稿件。这样,实际上是在现有的新闻流程“信息收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网络(手机)用稿—报纸用稿—读者阅读”之后增加了一道新闻工序“整合开发—媒体再利用—读者再阅读”,这也就是靠编辑的智慧,使新闻价值得到升值,新闻内容实现二次销售。
(三)加强组织结构的优化配套,实现有机的运转与协调
全媒体实践是传统报业向报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抓手,要探索一种融合型采编传播模式,推进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就目前一些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解决统一平台问题,新闻网站解决内容载体问题,手机报等新媒体解决多终端发布问题,报网互动解决资源整合问题。
(1)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整合媒体资源。内容生产平台是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实现集团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编辑加工,并在不同形式的内容间创建关联关系。
(2)以新闻网站为内容平台,先进行全媒体新闻生产。新闻网站既是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又是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基础平台。比如中国宁波网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网上视听业务;2008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网络数字出版运营许可证。目前,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网视”“对话”“城事热线”“天一红人堂”等多媒体品牌。网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主要运营者和发布载体之一。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下属的三峡传媒网也开办了网上视频直播,对重要的时政新闻和重要新闻活动进行了直播,改变了集团新闻传播过于单一、过于迟滞、过于静态的现象。
(3)通过全媒体流程再造,加强报网融合。在传统流程上,新媒体依然是报纸的配角,新闻只有在纸媒上刊发后,才能在网站、手机报等数字平台上陆续发布,难以发挥数字媒体的快捷优势。新媒体要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实现新闻资源与网络资源的融合,以达到新闻内容的第一时间共享使用。
同时,新闻集团鼓励纸媒记者采制视音频新闻,传统纸媒推广图文、视音频等复合技术的信息采集,以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编辑和多媒体发布。
(四)加强集团内容“出口”平台的打造和宣传
增强新媒体的市场覆盖,发挥信息反复折射传播效应。信息经过多渠道的反复立体传播,产生“1+1>2”的化学反应,从而使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现在,很多新闻集团的新闻产品的出口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但是,真正有影响并且创造了比较大价值的还是报纸和期刊。这当然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一个媒体价值的大小除了其内容本身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影响力大小,或者说它介入人们生活程度的深浅。网站和手机报目前已经具备了这种条件,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做。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要让市民和网民真正地认识、了解、利用网络和手机报,要让更多的市民把电脑首页设成本地的“新闻网”,要让更多的手机用户订阅手机报。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这两个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这种推广不仅有很好的品牌价值,而且还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复合型新闻团队的培养和建设
新闻团队和经营管理团队的建设是一项日常工作,但是复合型新闻团队的建设和培养现在应该可以起步。尽管媒介融合的声音在业界已经很响亮,沿海一些媒体甚至地市媒体都有行动,但目前内地媒体做这项工作的还很少。可能是因为内地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比沿海小得多。但媒介融合与互动是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加强复合型新闻团队建设是一个迟早的事情。内地的城市可以开始尝试建一个复合型新闻采访小组。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打造新闻“全种兵”,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主要对于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和滚动新闻的采访,为集团各媒体提供以视频报道为主的多媒体新闻信息。随着5G通信的成熟,全媒体记者更多地以手机+电脑+摄像机的方式,向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提供全媒体新闻。各媒体可以开专栏甚至专版进行配合。
(六)加强版权保护,实现内容性资产的保值升值
目前,关于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图书出版行业应该来说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但是在报纸出版行业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尽管一些媒体联合起来实现自我版权保护,但是在互联网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面前,往往显得势单力薄。这当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纸质媒体,特别是一些市场类的纸质媒体,在让出内容(版权)之后,它们自认为也获得了网络的无偿宣传,也就是实现了内容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交换,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传统媒体在自己的版权被网络无偿占有后依然保持沉默,有些媒体甚至视自己的稿件被一些商业门户网站转载为荣。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将集团内的全部内容资产进行隔离式的保护可能性不大,也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应当学习一些电视台的做法,将我们的一些特色栏目、独家重头稿件进行有选择性的锁定和保护,只有付费才能阅读,只有付费或交换才能使用,或者只有友好合作单位才能进入浏览,这其实也是在实现优质新闻内容的保值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