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报纸如何走出低俗化的误区
在媒体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市民报纸以其亲切的面目、可读的内容、全面的服务和谦卑的姿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读者的喜爱。但是,有一段时间,也有一些市民生活类报纸,为片面追求可读性和轰动效应,在增强新闻“贴近性”方面步入误区,表现为经常用一些触目惊心的新闻充斥版面,内容低俗,形式繁杂。这些报道虽然迎合了极少数人的阅读欲望,但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则与新时代的媒体使命要求格格不入。
新闻本来是一种智力化的信息产业,是一种高端竞争,在这种错误竞争理念的指导下,新闻竞争异化成了凶杀暴力的竞争和俗情艳史的竞争,这类新闻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空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直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这些新闻之所以“出笼”,在媒体,特别是走市场的媒体看来,有着共同的借口,那就是“可读”“有卖点”“容易抓住读者”“能最快地吸引眼球”,说到底是一句话,能够扩大发行量,获得更大的广告收益。新闻既是一种商品,又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媒体环境中,媒体注重其商品性的一面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其忽略精神文化产品一面的理由。除去新闻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本身的教化作用的要求外,其实作为一种经营市场的思路,也是陷入了狭隘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标读者是多层次的,我们的回报来自哪一个群体,我们的报纸就应向哪一个方向努力。只讲卖得出去,不看卖给了谁,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声,而且在经济上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回报。
新闻低俗化,是指新闻从业者在编采过程中有意给读者提供刺激性的媚俗、低俗新闻,其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但是从新闻从业者本身来看,则主要是由于存在办报导向、市场把握及编采技术上的偏差,进而导致了新闻认识、新闻选择和新闻编采质量的低端化。下面结合《三峡商报》的新闻实践,谈谈如何克服新闻低俗化。
一、端正办报导向,增强党性意识,不搞投机取巧
新闻的低俗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导向“玩猫腻”的结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报纸的生命。”一般来说,没有哪家媒体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闯红线”。但是,通过在新闻内容上进行低端化的操作,庸俗化的渲染,往往既能达到获得“市场”的目的,又可避免违法违纪的风险。这实际上是办报中的投机取巧行为。
《三峡商报》是《三峡日报》的子报,是党管的媒体,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因此,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中,必须坚守党性原则,坚守正确舆论导向,处理好“正导向”与“走市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正确导向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导向为沉重代价去换取市场份额,不能用风险投机的方法去抢占市场。
二、开拓办报思路,做活典型新闻,丰富新闻资源
2002年,我们开展的“如何塑造城市灵魂”的大讨论在宜昌、厦门、北京、上海等地的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整组报道历时一个多月,这是《三峡商报》在“净化城市灵魂”方面建的一大奇功。鉴于类似成功的实践,我们意识到,在典型报道方面有时无法真正获得读者的认可,往往并不是典型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采访作风和报道方式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块”的新闻处理原则:
首先是强化一块。重点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强化服务中心、服务三峡、服务市民、服务经济、服务城市的报道。其次是放弃一块。坚决彻底清除暴力、凶杀、抢劫、猎奇等低级庸俗的报道,凡不符合办报宗旨的其他版面和栏目,都要清除和改进。真正成为不降格调、不媚俗、导向正、可读性强、能带回家、全家人都喜欢看的经济生活报。最后是弱化一块。对国际、国内和本地突发的灾难性报道(如重大车祸、地震、滑坡、疫情等),我们一是要遵守纪律,报道要与有关规定、要求和口径一致,不得自行其是;二是要减少报道数量;三是不炒作,防止因报道数量过多误导读者,影响社会稳定。对批评揭露性报道,要从严把握,减少数量。即便是批评报道,也要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实事求是,出于公心,着眼大局,做到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强化精品意识,打造名牌专栏,提升报道质量
低俗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媒体为获得市场竞争力,片面迎合读者而寻找的一条捷径。这条捷径,编辑记者不需要费多大的脑力,只要对凶杀暴力类的新闻进行大肆渲染、炒作即可达到目的。这类新闻虽然能够满足极小部分读者的感官刺激,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将使媒体形象受到损害。因为对这类报道的依赖性越强,编采队伍的质量越难以有质的提高。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三峡商报》在强化精品意识、打造名牌专栏、提升报道质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打造出了《市民点将》《三峡财富论坛》《记者说新闻》《和你在一起走》等多个名牌栏目。好的栏目必须是具有号召力的栏目,这种号召力就是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一)号召力来自“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我们办报初期开办的《三峡财富论坛》专栏,先后请来了樊钢、魏杰、钟朋荣、陈东琪、刘光溪、史玉柱等20多位经济学家和名企高管,向市民讲解经济政策和致富之道。自活动开办以来,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近十万人听了讲座。时任宜都市委书记专门致电本报要求购买专家论坛的合辑,供全市干部学习。“万人理财大行动”也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主要是我们握住了市场的脉搏。
(二)号召力来自“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
2001年3月,《三峡商报》本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宗旨开办了《市民点将》专栏。在每周三请来宜昌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通过电话直接与市民进行对话,解决相关的难题,被誉为宜昌的“焦点访谈”。市民通过这个栏目与局长交流的多达1500余人。被“点”过的干部们也感慨万千,这种直接的交流,不仅为市民解释了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难题,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与市民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该栏目获得了当年湖北新闻奖、湖北思想宣传工作创新奖等多种荣誉,被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作为典型推广。
(三)号召力来自“有效互动”的运作形式
在设置的一系列栏目中,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事件的各方都能够参与到新闻中来。《市民点将》的每篇报道都是通过互动的形式完成的,整个版面成了全市各主管部门与市民进行热线交流的平台。我们的《记者说新闻》,也是让记者换了一种报道的语气,报纸离市民更近一些。
四、把握市场脉搏,科学设置版面,进行源头引导
“结构决定功能。”如果编辑记者在采编稿件时随机打“擦边球”,编辑部进行控制时容易疏漏,那么在版面的设置上,编辑部则可摸准市场脉搏,从源头进行控制。为从总体上控制新闻的低俗化,编辑部在进行新闻版面设置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内容上的高格调,努力寻找“叫座”与“叫好”的共同点,对编辑记者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和引导。
《三峡商报》创办有医疗、电信、汽车、房产、餐饮、家庭、校园等专刊,每天一个专刊,每期专刊至少四版。这些专刊以较大的信息容量直接和市场接轨,以全面服务读者和商家的姿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每个专刊都成了所在市场的专业平台。这不仅为商报赢得了巨大的专业读者群,而且架起了客户和商家联系的桥梁,为广告市场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现了“言商”的风格。
除此之外,商报在专版的设置上也体现了较高的格调。给大众提供舆论阵地和新闻解读的《新闻时评》,满足了市民读者对新闻更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了与媒体共鸣的渠道。此举开湖北地市一级报纸办时评专版的先河;《财富论坛》请来专家学者,为读者提供财富资讯;《视觉新闻》图说新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天天读报》则选择各种报刊上的奇闻趣事,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民间新闻》,凡人小事,心底微澜,小而有味,小而动人;《新闻超市》丰富、简明、实用、快捷,弥补了本地新闻的不足,实现了信息的加密。这些形成了商报的看点、亮点,同时也是特点,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在媒体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读者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猎奇类新闻在媒体的内容竞争中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报纸要提高档次,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读者满意,成为主流。做到这些靠的是我们的智慧。只有用我们的智慧,在办报过程中去研究市场,创新方法,才能够提升报纸报格,真正地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附商报评论原文
三峡大坝免费游传递宝贵正能量
本报评论员 罗庆学
今年十一黄金周结束。这七天最可圈可点的当是三峡大坝对国内游客的“免费午餐”。节前的免费新闻引起国际国内广泛关注,节中的预警措施也广受称赞。虽人山人海,却有条不紊。应当说三峡大坝的旅游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这是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成果,也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不唯GDP是论的生动实践。
后三峡时代的旅游牌如何打?三峡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更好地变现?这是一个地区的课题,也是一个时代的课题。相关部门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组建鄂西旅游圈,整合三峡游资源,实现跨区域旅游联动,在中外著名媒体推广等。这些措施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属小打小闹,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营创模式的老化,三峡游风光不再。三峡大坝实施这次免费游,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的改革,实质是由景点收费模式向景区服务综合赢利模式的转变,是一种更长远但更考验综合能力的变革与创新,没有回头路可走。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创新和转型,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旅游产业,因其特殊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更需创新,否则就容易冷热不均,难以生存,甚至被市场遗忘和抛弃。后三峡时代的旅游和国内很多旅游景点一样就面临这样的考验。通过优化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来获取企业的新生,不仅是三峡旅游改革,也是所有改革的一剂良方。
三峡大坝的新旅游模式值得推广。这一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点是免费、预警、限人。其实,其中的任何一种做法国内都已有景区先行,比如西湖景区很早就实行免费,但收入比门票收入加增了三倍。但是,三种模式同时启动,则少有景区施行。研究这三个要点会发现,其核心只有两个字:惠民。近百元一张的门票对团队或家庭出游开支而言,不是个小数字。人山人海,任由进出影响安全和秩序,出游质量降低。及时预警和限制进入给予了保证。网上预约给游客和管理者以更多时空自由度。这些措施令今年的三峡游安全有序,热而不乱,综合效益提升,实现了游客和景区双赢。
三峡旅游赢利模式的变革是管理理念创新的结果,也是产业创新的探索,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会损失短期的利益,可能会招致各种非议;但既然是改革就要敢想敢试敢闯,裹足不前没有出路,勇于改革才是最大的红利。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下滑明显,很多行业遭遇严重挑战,一些人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悲观情绪流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重要经济符号的三峡坝区实行免费游,高调展示惠民利民理念,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这是一种变革的勇气,也是一种的坚定的自信,一定意义上说,它真的比黄金还重要。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多元,道德滑坡,金钱崇拜现象比较严重,无论行业和个人,大都相信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行业和个人甚至丧失诚信和道德,危害社会。三峡大坝和很多创新企业一道,给了人们一个免费的惊喜,也给了社会一种示范。
创新、为民、自信、道德,这是三峡大坝免费游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它在当前改革遇到阻力时注入的宝贵的时代正能量。
问题与思考
1.媒体主流化的要素和路径是什么?
2.都市报庸俗化的表现有哪些?
3.你认为如何实现都市报主流化?
4.请根据当下热点自立选题,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时评。
5.请阅读下面这篇评论,试述论点论据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论证的?
【注释】
[1]李鹏、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新闻战线》2002年第6期,第66~69页。
[2]此文发表于2013年第5期《中国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