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那些难忘的地震符号——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之策划体会

寻访那些难忘的地震符号——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之策划体会

凤凰涅槃,震后重生。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华夏儿女把目光再次聚焦巴山蜀水,《三峡商报》记者也再次走访地震灾区,追寻一年前在那场浩劫中走过的足迹,探访一年来灾区人民的生活变化和心灵历程,发掘焦点人物背后的故事,审视灾区的城市重建和心理重建,反思灾难给巴蜀文化带来的震荡与新生。

本次重访地震灾区,从5月4日启程至5月13日归来,行程涵盖成都、大邑、都江堰、映秀、德阳、绵竹、汉旺、什邡、龙泉、红白、绵阳、安县、北川和擂鼓等十多个城镇,横跨整个川西北龙门山地震带,日均行程400公里,总行程约4000公里。

前方报道组平均每天发回两版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连线、访谈和图片,内容丰富,切合热点,报道形式灵活多样,点面结合,具有新闻深度和广度。

5月12日,《三峡商报》推出了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大型特刊,24版海量回顾了商报一年前的报道足迹,全方位扫描了灾区的家园、心理重建进展,各项社会问题,以及纪念专题等。总结得失,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树立主流意识,大事面前不能缺位

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国庆60周年等,是2009年度各个媒体关注的重要新闻事件,而2009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更是全国甚至海外媒体报道的焦点。

作为三峡区域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大事件面前不能缺位,应该具备主流意识,积极迎接与应对。是否克服困难再次进入现场?因为各种原因,这考验着我们的决心。主流媒体在大事面前不能缺位,畏首畏尾或者始终难以迈开第一步,将桎梏媒体品质提升。最终在“去”或者“不去”的关键问题上,我们达成共识。

二、报道策划体会

面对如此浩大的题材,繁杂的信息,“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如何取舍,何以创新制胜?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成功的报道都离不开事先的精心谋划和准备。为彰显特色,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寻访地震中那些难忘的符号。符号的力量是强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其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性,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都非同一般。我们以那些“地震符号”为纲,统揽寻访的过程,贯穿灾区的见闻、感受。

(1)人物符号

王佳淇:都江堰新建小学三年级学生,因曾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温总理亲自指挥救援和到医院看望而家喻户晓。如今,她再次收到温总理的亲笔回信。她无疑具备成为一个新闻人物的所有条件,具备触动媒体兴奋神经的多重情节,成为爱与希望的符号,承载了众多深层含义。

震后灾区再生育首对龙凤双胞胎:孩子是生活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这个符号无疑可以成为我们讨论震后再生育、新生儿的成长抚养等重大话题的绝佳典型个案。

赖元平:在坍塌的矿井里被埋八天八夜,是汶川大地震最后的生还者,也是生命极限记录的创造者,成为“坚强生命的符号”。追逐这类人物,是地震题材报道不可回避的话题。

此外,还有像公安部一级英雄模范蒋敏、“可乐男孩”薛枭、“敬礼娃娃”郎铮、抱着儿子遗体守护枪支的好民警邓波等焦点人物,我们都进行了艰难的寻访,虽然最终未能全部如愿,但让读者跟随我们的视角,追逐我们的脚步移形换位,从中感受捕捉信息,这也是一种报道的策略和方法。

(2)文化符号

吉娜羌寨:羌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人口仅有30余万,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而新建的吉娜羌寨被誉为西南第一羌寨。大地震后,灾区文化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而濒临绝境的四川羌族文化无疑更让人忧心。因为文化旅游带来的生机勃勃景象和温总理的关注,吉娜羌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震后文化重生的标本。

二王庙: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通过二王庙无疑可以透视道文化与水文化的重建。

(3)实物符号

“地震情义男”的摩托车、“猪坚强”、温总理用过的扩音器等,这些实物因背后蕴含不平凡的事件和故事,揭示了重大的社会意义,是历史和文化沉淀的载体,其现状和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通过符号串联,使得报道骨架更显体系性、反思性,凸现文化感和厚重感,不再拘泥于一般性的琐碎事实。

2.突出策划的重要性

行动之前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最大限度地预想和设计。策划运用得当或者有节制地人为干预,能够让静态的事实生动起来,增强过程和结果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节省成本,便于操作。

在出发之前,我们就设想以人物为经,地点为纬,大致列举了追踪人物对象,描绘了一幅寻访路线图。这使得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转换更多的“战场”。

提前设置了一些专题报道,如爱与痛的音符——访建川博物馆,慈善榜上的空白——社会捐款的流行,寻找残疾人回来的世界——残疾群体的社会救助,走进总理题写“多难兴邦”的教室,灾后家园、心理与文化的重建,等等,完成了我们的采访。

事实证明,这样的策划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多数预想都得以实现,如在映秀镇寻访温总理炒回锅肉的板房,在都江堰调查城市家园重建,在什邡采访震后再生育问题,都是按计划行事。

3.报道内容兼具深广度,形式灵活多样化

重返灾区,我们的报道既要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要发现问题,肩负媒体推进社会进步的使命。为此,我们发回的报道既有最新的动态消息,也有揭露深层社会矛盾的深度报道。

在内容上,我们采取两手抓的策略,除最新最近的信息点之外,如报道北川中学迁建进展,周年祭当天活动等,在5月12日当天的纪念特刊上,我们还集中推出了反映灾区住房建设、心理重建、文化新生与婚姻状况的深度报道,让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在报道表现形式上,我们进行灵活多样化处理,极力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与同城媒体相比,我们的特点和亮点是采取前方与后方联动、读编互动的策略,前方报道组每天与后方人员连线,以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视角,反馈我们的行踪,呈现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记者也成为被报道的对象,读来更加亲切。

4.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体资源,信息资源的收集最大化

在现代新闻“战场”上,任何闭门造车、单兵作战的想法都是不明智的,要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信息为我所用。采访过程中,每天深夜写完稿件,我们通过浏览当地一些主流媒体,如《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四川卫视和网络等,关注最新的热点,适时调整行走路线,安排报道计划,避免不合节拍。

5.建构报道体系

大型报道犹如一座庞大建筑,对于建筑的骨架要做到心中有数,事先设计好新闻报道的图纸,不打无准备的仗。报道富于建筑的形式美,可让建设者有的放矢,读者一目了然。此次灾区重访报道,点面深浅结合,经纬脉络分明,如果说存在可圈可点之处,那么事先报道框架的奠基功不可没。

6.怀抱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决心,常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震后1年,灾区采访仍然很艰难。312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车流滚滚,昔日的生命大通道如今成为援建大动脉,道路尚未完全修复,路面坑坑洼洼,头顶巨石高悬时常发生塌方,脚下岷江浪涛汹涌,稍有差池便会坠落江底。灾区板房密密麻麻,找人如大海捞针,连土生土长的出租车司机有时都情况不明。多少次采访被拒绝,多少次日晒雨淋,多少次我们也曾产生过畏难情绪,想退缩回避……

在困难面前,我们需要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决心,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到达,我们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