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新闻活动的选题及操作模式
《三峡商报》把“活动办报,办活动报”作为一种基本办报理念。这种理念使《三峡商报》在走差异化办报的路径时,探索出一条受到市场和读者认可的新路子,使《三峡商报》在现有的条件下与同城媒体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办报,我们为“活动办报”理念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
(一)编辑部全面树立和强化活动办报的理念
各部室都把活动报道作为重要的业务项目来抓,在活动中提升业务能力,在活动中锻炼编采队伍,在活动中了解读者和社会,在活动中提升报纸影响力。活动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部室负责人业务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精心选择活动项目
活动报道充分体现出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体现出新闻媒体为民办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峡商报》活动策划的策略:
策略一:选择策划点
(1)根据内容版块进行策划。这种活动有较强的可重复操作性。比如我们提出的每一个版块都要配置一到两个新闻活动。时政、财经、家教、情感、老人、校园等各方面,我们都有了相应的活动支撑。这些活动有的已经全面品牌化了。活动的品牌化实际上是内容的品牌化,使我们的报纸在相关的报道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地位,成为对手不容易超越的门槛。
(2)根据时间点进行策划,也就是应节而舞。比如我们不同节假日里有不同的策划,如《市民记者游神州》《清明节思念着你》《宜昌婚姻白皮书》。
(3)根据新闻发生的进展策划。比如迎战大风雪的策划、帮秭归农民卖脐橙的报道。
(4)根据当前的形势进行的策划。比如“两会”报道、奥运报道等。
策略二:选题有基本要求
(1)要导向正确,体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对于社会敏感事件要严格遵守报道口径,严禁擅自以新闻活动的方式进行。
(2)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活动项目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生民情,贴近市民选题,贴近生活选题,贴近实际选题。
(3)要有一定的典型性。活动要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内涵,活动素材有一定的开拓空间。对于内涵过于单薄、事件没有引申价值的新闻不宜强作活动报道。
(4)要能够形成媒体与受众互动的格局。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要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要便于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和操作。
策略三:把握五大要点
(1)点子。从工作大局中来、从民生关注中来、从社会热点中来、从历史事件中来。
(2)时机。要应时,也要早。被动就要挨打。
(3)核心。也就是活动的价值点所在。是新闻眼、活动眼。
(4)节点。报道的控制点,必须报道好。
(5)实效。活动的成果。
(三)要制订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除不可预料的新闻事件,需要根据事件进展进行即时策划外,一般活动都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使新闻活动陷于盲目。对目的和意义的明确有利于在报道中把握住重点人物和重点环节,把握住报道的规模和角度。
2.活动的负责人和实施人
每次活动都应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一般是部室主任。负责人应负责活动主题的构思,活动方案的制订和完善,活动方案的实施,活动人员的组织调配,活动内容的报道策划。实施人要在活动负责人的调配下,密切支持和配合负责人的工作。
3.活动各个环节的安排及负责人
活动各个环节要安排缜密,慎防纰漏,导致整个活动无法进行。特别是大型活动,要对活动环节进行模拟衔接,要即时修正错漏不当之处。要把安全实施放在方案实施的首要位置。
4.活动的报道方案
除活动要策划方案外,还要有具体的报道方案。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靠报道方案来落实和体现。包括:
(1)报道规模: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性质和影响面,确定报道的规模。首先是空间上的延展。主要指报道所需的版面数。在这方面,应根据活动的重要程度来定。一般情况下,一个版面报道一个活动已经很充裕。但是,特别重大的或特别引人注目的事件也可以用2至4个版来报道。一些国内国际特大突发新闻甚至可以用十多个版来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在报头上打出“某某专刊”的字样,以示强化。其次是时间上的延伸。主要指报道的时间长度。大多数策划新闻在时间上有持续性,从而展示出事件的进展。这种情况要在报道上打出“某某连续报道”字样。最后是时间和空间的搭配。这类活动报道空间幅度和时间跨度都很大,一般用于报道国际国内特大事件,如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
(2)报道内容:报道内容的选择是整个活动报道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报道的成败。
一是要有宏观的内容体系,也就是要有一个报道版块划分。这样就相当于给出了每个人的作战地图。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值班人员都有了明确的方位感。安排起工作来可以具体到人,到稿件,到版面,避免一团乱麻地作战。一般情况下我们用的是相对较固定的几个版块:
动态:最重要的新闻综合性的新闻,通常包括主体消息、最新进展、重要相关新闻等。
现场:现场的各种进展、花絮、侧记等。
焦点:本次活动中有一定特殊性的重要事件或深度阐述。
瞬间:主要指图片。
背景:相关重要的幕后新闻。
这些版块可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增减。比如将现场扩大成多个版面,增加访谈类版块。
二是要进行具体内容的布置。这是对每个版块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内容。但有几个关键点不能漏:
首先每次报道要有一篇主体消息,全面概括活动的情况(主要是指策划类活动)或者报道活动的肇始事件(主要指新闻类活动)。
其次要注重主要参与对象的报道。若参与对象是普通的群众,既不能全都是大而全的场景,也不能全都是单一的人物或故事。在报道过程中要有点有面,既要有具有气势的大场景,也要有人物的小特写;若参与对象是代表性的人物或领导,则应对参与活动双方的领导进行图像和文字报道,对其讲话的核心观点进行择要报道。
再次要注重活动过程的报道。要抓住主要的过程(也就是节点)和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环节进行集中展示。比如万人相亲的结果报道等。无目的、无信息的过程要尽量省略。
从次要在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相关新闻的报道,包括突发性的、动态性的、深度分析性的。比如万人相亲中老爸老妈来相亲等。
最后要加强细节的报道。越是大型报道越要讲究细节。要善于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和事件的核心。既要有文字报道又要有图片报道。
三是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安排。对每一版上和必写稿件以及节点上的稿件要指派到人,不能搞随机抓派。对有的稿件,比如花絮类的可以人人分配。第一版上的编辑都要随时掌握相关版面上的内容情况。
(3)报道方法:无论是编,还是采,一是要注重对事件不同侧面进行分类,对不同侧面的内容在新闻报道中要有明确的标题区分,做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不能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事件不加区分地捏成一团,使报道内容的逻辑模糊,思路不清。
二是同一内容或版块写作风格或稿子长短要统一。这样记者写稿时心中有数,编辑编辑时也好把握中心。避免不必要的乱抓乱砍。三是掌握好报道的角度和分寸,图文并茂地报道。
(4)报道人员:在安排编采人员时要根据不同分工做到岗位具体,职责明确,采访到位,编排清晰。
(5)互动操作:要按照“报道—反馈—再报道—再反馈”与社会形成互动,提高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组织重要互动活动,营造互动氛围,形成新闻舆论的阵地。
(四)强化对活动数量和质量的考核
除对活动中具体稿件的考核外,还要进一步对活动的综合效应进行考核。对于大型的成功的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活动,不仅要对每篇稿件进行计分,对活动本身也应分A、B、C三类进行考核。
考核标准:
A类活动:重大,独家,产生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或关注民生民情受到市民和市领导的好评。
B类活动:有创意,参与性强,人气指数高,引起社会关注。
C类活动:有一定的参与性,一种可重复性的新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