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竞争的几大要点
如上所述,“内容为王”已经演变为“产品为王”。这是一个理念上的转变,是宏观上的问题。那么具体的新闻竞争要点又在何处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闻理念的竞争
这个方面需要从宏观上解决三个问题:我们的产品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谁来服务?
为谁服务是对读者进行定位的问题。它决定着后续的操作方式、人才选择、评价方式,等等。我们不能定位了一个读者群后,又在新闻的选择与运作、新闻人才的定向选择或培养、新闻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以另外一个读者群为标准,造成媒体内容和运行与读者群的错位,这其实也是市场的错位,是产品的错位。这些好像是杞人忧天,其实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对好稿件的评价,市场类报纸要看它拉动了多少销量,但新闻评奖专家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当然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不能统一,这是新闻理念不统一的表现。
定位问题解决后,就要确定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我们定位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就是内容版块的设计必须为对象服务,是受众喜看爱看的,当然,在有些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地屈从于受众,媒体还要适当地引导受众和提升受众的品位。受众喜爱的当然不止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对版块,也就是我们媒体的版面(栏目)进行分类。设置什么样的版面(栏目)是媒体内容定位的关键,它决定了后面的所有生产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设置什么样的版面(栏目),是媒体好不好看的核心之所在。媒体内容也许每天不一样,但是它的定位则直接与受众的喜好联系在一起。这种喜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富有时代特色,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在人们的理财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在大牛市的时候,财经证券方面的报道是非常受人关注的。这类内容的数量与位置的设置就非常关键。形象点说,媒体内容版块应该是所服务读者的生活圈子的文字外化。这样的媒体才能与读者有效贴近,从而受到欢迎。版块设置如同超市的货架设计,接下来是放置“物品”了,即各种各样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策划、活动、调查等。
媒体架构完成只是一个方面,这些东西都需要人来完成,也就是说需要能执行编辑理念的人来完成。很多人认为这一点不是问题,其实刚好这一点是现在新闻竞争中需要解决但很难解决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禀赋,在“超市”的货架上,“产品”放置是否得当,既体现着人的能力,又决定着劳动的成效,在新闻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有人形象地把新闻人才分为三类:猴子型、老虎型、狮子型。第一类人才善于“捡玉米”,各类信息非常灵通,是媒体内部的消息灵通人士,但他们常常满足于信息本身,在深度开掘与纵向勾连方面稍显不足,是信息型人才,大事小事都能够迅速地搬回编辑部;第二类人才善于“打大仗”,是常胜将军,只要出马,就能收获大的“猎物”;第三类人才则是智谋型人才,善于指挥作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个编辑部只有这三类人才都具备时,打起新闻仗来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有了明确的新闻理念,以及由此而搭建的运转平台和相关人才,媒体的竞争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大框架,整个核心团队才有了明确的作战目标。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反观现在许多的媒体,虽然在市场上搏杀得“血肉模糊”,但早已迷失方向,真有点像纪伯伦所说的“我们出发太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出发的目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说到底是理念定位不清,作战方向不明,人才队伍不专,最后导致所谓的同质,导致了以成本搏杀(即营销竞争)而不是以产品搏杀的竞争格局。在媒体的内容定位上,广电媒体湖南卫视是成功的表率,尽管它受到许多非议,但在“快乐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它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从新闻竞争角度来看,是成功的;而纸质报媒《环球时报》则是内容定位成功的范例。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他们的节目或版面当作一个产品,“卖”给需要它的市场。
(二)新闻策略的竞争
这是在媒体定位、内容框架和人员配备完成以后的新闻实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报方法的竞争。这种竞争涉及面广,遍布采编的各个环节,时时刻刻都需要灵活运用,所以也显得非常复杂。但总体来看,这种竞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闻线索(来源)的竞争、新闻处理(记者处理与编辑处理)的竞争、新闻策划的竞争、新闻整合竞争。
1.新闻线索竞争:记者型竞争(单一性竞争)
这种竞争是新闻来源的竞争,既包括本地新闻的来源,也包括异地和网上新闻的来源。本地新闻的来源主要由本地记者采写,在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主要的方面。现在很多同城媒体信息源趋同,导致了新闻内容的趋同,这是新闻同质化的最重要原因。网上新闻来源也趋于同质,只是不同的媒体选稿的标准与方向不一样,用稿的数量不一样,但网上的新闻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同质的。新闻来源的同质化是当前所有传统媒体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不过,为了解决同质化问题,许多媒体在新闻线索的全面性上大下功夫,以全面求独特,以无所不包的新闻内容形成差异。现在许多媒体在新闻热线上下大力气,努力打造成一个独家专用的信息平台。比如上海、重庆、天津的一些媒体将新闻热线建立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支撑系统,全市当天发生的所有事件几乎都在系统之内。信息的全面性相对于碎片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差异。
为了使线索来源做到独家,一些媒体甚至不惜重金求购独家重大线索,以求得新闻内容的重大与独家,比如万元征集重大新闻线索、用汽车重奖独家新闻线索等。但是现在,这一招数越来越失去了诱惑力。既然是重大的新闻,如何能独家?信息与资讯的发达,特别是网络成为最快的信息传播工具之后,这一招已经成为新闻竞争的明日黄花。
很多地方媒体真正有竞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在异地新闻上。因为本地新闻和网络新闻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同质的状况。但是很多媒体,利用自身的资源,往往在报道异地(包括周边)新闻上会取得相较于对手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实力的媒体经常派记者在全国范围内搜索新闻线索,24小时与全国各地媒体进行信息交换的原因。相较于以往,现在很多媒体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员,专门负责这种信息的交换与沟通。
2.新闻处理竞争:编辑型竞争(单一性竞争)
这是当前新闻竞争的核心之所在。既然新闻来源的同质不可避免,那么新闻的竞争就主要表现在新闻来源之后的新闻加工的竞争上,这其实就是一种编辑型竞争。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就是现在已主要不是布料的竞争,而是制衣师傅的竞争。这种处理能力包括了多个维度:记者的新闻处理能力、编辑的处理能力、编辑和记者共同的处理能力、团队的领导处理能力。这些因素都不是单一的,它们又叠加在一起,形成见报之后的新闻成品,而这种成品组合在一起就是市场的新闻产品。
记者的新闻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记者的新闻处理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系统。从新闻线索的获得开始一直到稿件的写成,中间包括了发现新闻线索、准备采访、实现采访、撰写稿件(选素材、选体裁、选角度、用语言等)等。这之中也有与编辑的互动,但起核心作用的还是记者。记者的发现能力、新闻思维、采访能力、写稿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决定了新闻稿件的质量。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影响到见报前原始新闻稿件的质量,而这一质量又对编辑的处理构成直接的影响。
编辑的新闻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记者的稿件比作一块块砖石,那么编辑的处理其实就是建房子过程中的设计、绘图、组合、搭配、修改、装修的过程。前者是原料生产者,而后者则是产品生产者。每一条稿件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产品,但对于编辑来说,它们还都是原料,因为编辑过程中稿件只是内容和其中的一个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还包括其他众多的工艺,最后才能制作出成品。编辑的主要过程包括校正、改稿、制题、组版、策划、整合等多个方面,是一种以稿件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现在的新闻竞争主要是编辑的竞争,因为记者的稿件不足可以在编辑环节中弥补,但是编辑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新闻产品的不足。
3.新闻策划竞争:编采互动型竞争(复合性竞争)
策划是当前媒体最热门的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论著也非常多。现在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闻策划的竞争,没有策划就没有媒体,没有策划就不会有新闻产业,可以这样说,新闻策划是新闻作为一种智慧产业的重要特征。
新闻策划包括广义的新闻策划和狭义的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包括了新闻产业的各个方面,狭义的新闻策划则主要是指新闻采编环节。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狭义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也是一种新闻处理竞争,只不过这种处理是一种高于编辑记者个人处理的复合性的新闻处理手段。
新闻策划虽然比较复杂,涉及新闻生产的方方面面,但是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日常新闻稿件的优化处理策划;二是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三是特定主题的报道策划;四是新闻活动的策划。
日常新闻稿件的优化处理策划是一种最常见的策划。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在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和有价值的稿件时,总要想办法把新闻写好、编辑好。记者主要是想找到好的表现角度;编辑则主要是让好的稿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记者主要是把单篇的稿件处理好,而编辑则主要是把一篇有价值的稿件的影响力表现出来。记者的策划一般较微观,而编辑的策划一般较宏观。当然,对于一个成熟的记者或编辑来说,这两种策划他们都必须运用。比如,对于一则帮农民工就业的信息,记者可能会想到如何把这条信息写出来,而编辑可能由此而策划出这条信息反映了现代招工对农民工有了哪些新的要求,农民工如何才能适应这些要求等一系列报道。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和水平,是反映现代媒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说汶川地震的报道,事发突然、涉及面广、历时又长,如何介入,如何报道,都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处理技巧。不同的媒体会做出不同的策划处理,而这种策划又彰显着媒体的实力。
对于特定主题的报道,媒体的策划能力尤为重要,就相当于命题作文,看谁能够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内容产品。
新闻活动策划是当前媒体策划的重要内容。活动策划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策划,是媒体社会参与能力与互动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是媒体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方法。活动策划在当前新闻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是很多媒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新闻整合竞争(融合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闻管理的竞争
它是以新闻生产为中心的前几种新闻竞争的整合,包括平台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版面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这些资源从宏观上决定了一个媒体的规模架构和走向,是一种立体型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目标是在一定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新闻质量的相对最优化。现在最主要的整合竞争就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性竞争。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很多媒体开始实行报网互动和融合,将新闻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平台资源进行共享和延伸,强化媒体品牌,提高媒体的影响力。有些媒体甚至开始实行全媒体的发展,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以超越“内容为王”的视野,大力尝试社区和城市资讯业务、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和战略投资等领域。这种融合性竞争使新闻传媒发展趋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已经引发新一次的文化传播的革命。
(三)新闻特色的竞争
新闻特色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闻策划竞争的结果。但是,新闻特色因为有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不纯粹是一种技术活,所以新闻特色的打造也是一个文化活。新闻特色既包括内容上的地域特色,也包括运作特色,甚至包括版面特色和写作特色。
地域特色主要是指在地域上人无我有的新闻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媒体的竞争上,而运作特色和写作特色则主要体现在同一地方的媒体的竞争中。不同的运作模式、不同的写作技巧、不同的新闻处理风格,都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新闻特色。
(四)新闻品牌的竞争
新闻品牌竞争是新闻竞争的最高境界与最高手段,是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从稿件与内容的有形竞争上升为影响力、公信力的无形竞争。这里所说的品牌包括人物性品牌、活动性品牌、功能性品牌,以及由这些品牌形成的媒体品牌。
人物性品牌主要是指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是以人的影响力作为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
活动性品牌主要是指以媒体的活动为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
功能性品牌则是以媒体栏目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新闻品牌。
前三种品牌有时是单一的,有时则是复合的。比如中央台的一些新闻品牌,主持人与栏目互为因果,成为一种复合性的新闻品牌。这三种品牌的合力形成媒体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