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灾区 见证苦难 感受坚强 体会大爱——汶川地震现场采访侧记

穿越灾区 见证苦难 感受坚强 体会大爱——汶川地震现场采访侧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区数百万间房屋倒塌,数万人遇难,30多万人受伤。

地震发生后,《三峡商报》迅速行动,开辟了《关注汶川大地震》专版,以每天8到16个版的规模推出。开辟了《连线灾区》《诗祭》等特色专栏。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三峡商报》连续推出纪念特刊。

5月22日,一直在后方关注和报道灾情的我和另一位记者主动请缨,前往灾区一线采访。在灾区,我们先后到达成都、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大坝、什邡、绵竹、汉旺、绵阳、安县、北川、擂鼓、漩口、映秀等十多个重灾区。至5月31日,我们在灾区的行程约2300公里。写回的稿件有消息、通讯、言论、手记等,达30000多字,还传回了大量图片。这些稿件大多是独家策划并采访的。我们的行动受到了广大宜昌市民的关注,很多市民打电话、发短信,感谢我们从灾区发回的报道。灾区归来后,我们又应邀到十多所学校报告,讲述灾区见闻,传播人间真情。

一、穿越灾区 见证苦难

2008年5月23日午夜,空客A319缓缓降落至成都双流机场,我们终于踏上了汶川地震灾区的大后方、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成都。入夜的双流机场依然繁忙,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人员在这里集结。

在此后的7天时间里,我们一路所见,皆是断壁残垣,到处是帐篷和救援车队。地震后,都江堰、北川、汉旺、映秀等地受灾最为严重,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也最为刻骨铭心。

5月25日,在都江堰,断壁残垣和摇摇欲坠的危房随处可见,其中医院、学校等损毁尤其严重。此次地震造成都江堰市3000多人遇难、4000多人受伤。虽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几天,很多市民的脸上仍然写满了恐惧和不安。满载家具和生活物品的三轮车、货车,一队接着一队。

5月26日,在汉旺镇,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摧毁。成片成片的房屋坍塌,城镇就像是遭受了飞机轰炸之后的废墟,街道两旁的水泥渣堆积如山。公路上拖家带口的受灾群众一拨接一拨,帐篷里灾民的眼神充满了焦虑和期待。

5月27日,在北川,沿途几乎90%的房屋倒塌,幸存者全部转移。县城防疫形势非常严峻,大量部队和防疫人员进驻。境内设有多处关卡,警察戴着口罩把守,严禁非救灾车辆和人员人内,空中直升机来回喷洒消毒药物。所有出城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禁止携带一切粮食、食物出城,一些有可能传播疾病的物品当场被焚烧。

5月29日,在震中映秀镇,我们看到,这里山崩地裂,道路塌陷,房屋被夷为平地。透过河岸的垂柳,岷江依然浪花飞溅,但昔日的秀美小镇已不复存在,湿润的空气里流动着阵阵刺鼻气味。救灾人员正在用挖掘机对现场做最后的清理,防疫人员正在进行消毒,映秀镇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原来10000多人的城镇,震后仅存3000多人。

二、艰难采访 义无反顾

采访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

5月24日,在成都我们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取了“可乐男孩”薛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救治的消息。来到华西医院,我们才知道在这场灾难中,媒体记者任何期望采访一帆风顺的想法都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华西医院,仅仅骨科大楼就有好几栋,每栋大楼前的张贴栏上都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寻亲名单。要想在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和成千上万的地震伤员中,找到一个仅仅在电视和报纸上露过几次面的薛枭,无异于海底捞针。联系医院有关负责人后,院方只介绍薛枭刚刚做完手术,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此外不愿透露其他任何信息。这让采访变得非常艰难。无奈之中,我们只得在寻亲榜上按姓氏字母排序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小时的逐一排除,我们终于找到了薛枭所在骨科大楼以及病房的确切位置。即使找到病房号,也出现波折,因为薛枭已转移病房。最终,经过与护士的再三沟通,并承诺不会打扰病人很长时间后,才得允与薛枭见面,并在仓促之中完成采访。

在都江堰采访时,全城商店大门紧闭,所有酒店挂牌歇业,水电气等民生设施损毁严重,满街都是避难的人群和搬家救援的车辆,城市功能几乎瘫痪。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吃住行和采访也陷入了困境。历经重重艰辛,我们到过温家宝总理指挥救援的都江堰新建小学,到过伤亡惨重的都江堰市中医院,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到达紫坪铺大坝……

在前往北川的路上,余震轰隆,路上滚石不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面临着地震和堰塞湖的双重考验。一路上山体滑坡不计其数,重达十几吨、几十吨的巨石从山上滚落,砸毁了公路护栏,砸毁了正在行驶着的车辆。除此之外,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尚未解除,北川县城防疫形势十分严峻。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我们。车辆不能通过,我们就徒步行走,穿过重重关卡,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终于进入了城关曲山镇,这里距离北川中心城区只有几公里。由于县城中心禁止非救灾人员入内,我们被阻挡在曲山镇继续往北的路上。虽然困难和危险重重,但我们的北川之行并没有空手而归,我们沿途记录了地震之后的景象,完成了对正在作最后转移准备的灾民的采访。去映秀时,我们还经受了疾病与山体滑坡的双重威胁。连接映秀的生命通道213国道在大地震中损坏严重,虽然经部队、武警官兵抢修恢复通车,但是路况极为险峻。右侧近百米深的陡崖下是水流湍急的岷江,左侧处处是危岩滑坡体,路面坑洼不平,我们和几名灾民乘坐的面包车在一路颠簸中飞快前行,脑袋时常撞到车顶盖上,所有人都提心吊胆。途经漩口镇路段时,我们一行遭遇了一次山体滑坡,坍塌的山石距离我们所乘车辆只有15米……从都江堰到映秀,短短几十公里的路我们将近行驶了5个小时。抵达映秀镇中心后,我们冒着感染灾后疾病的危险,实地采访了映秀中学和阿坝铝厂的相关人员。

在灾区,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方便面、饼干和矿泉水充饥,同时还要忍受炎热和长途跋涉、身体劳累的煎熬。虽然我们有一万个理由退却,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排除万难,尽最大努力抵达现场完成采访。事实证明,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没有白费。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每当大事发生,总是想到现场捕捉真相,传达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见证历史,书写历史,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真记者,必须到现场,这是一种职业责任,更是一种职业使命。真记者,永远要说“我可以做到”,这并不是要我们做无谓的牺牲,而是一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一位摄影家说过,如果在灾区,我们始终牢记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和使命,战胜行进路上的各种凶险和困难,去忠实记录这场特大地震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我们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哀悼,我们为同胞家园被毁而痛心,我们记录废墟上的家园重建,我们关注受到重创后的心灵……所有这些都化为我们笔下朴素而沉重的文字。

我们的灾区七日行,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报道,从各个角度,以多种新闻题材,不同的写作手法,全面深入地反映了灾区生命救援、生活安置、灾后防疫、家园重建和市民心理等情况。

我们不仅报道地震,记录灾难,还颂扬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讴歌人间的大爱,人性的光芒。

然而这些还不够,在灾区现场,我们除了是新闻和灾情的发现者,也是抗震救灾的工作者,甚至是一个个受伤心灵的抚慰者。

5月27日,在最大的灾民安置点绵阳九洲体育馆,我们发现三个小姐妹正坐在一起看书,但她们时不时地掩卷叹气,脸上写满了无助和无奈。经了解,她们家住汶川,因受灾与外面交通阻绝。而收假时间日益临近,无奈之下,她们结伴徒步翻山越岭四五个小时,终于到了所在的绵阳市外贸电子学校报道,然而学校因地震影响,上课时间已调整到下个月,她们却丝毫不知情。更为麻烦的是,5月26日外地通往汶川的公路封闭,车辆无法通行。情急之下,她们只得来到九洲体育馆。因未办理入住手续,记者近下午1点发现她们时,三人仍未吃饭。得知情况后,记者紧急联系志愿者等协助办理入住手续,经过一路绿灯,下午2时许,手续终于办妥。临走时,我们还给她们留下几百元钱以备不时之需。

在我们的报道中,如《都江堰的伤痛与抚慰》《寻找感动中国的那只“手”》《成都的“爱”与“痛”》等,用人文的视角去记录灾情;《王佳淇:伤愈后将到北京谢总理》《可乐男孩:可能从事公益活动》等发掘了焦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记者走进温总理写“多难兴邦”的教室》探访和挖掘了感人至深的情景细节。

归来后,我们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生命的梦魇:瞬间而降的灾难吞噬无处逃避的生灵。

这是无助的哭泣:温暖的全家福不由分说被撕碎,断垣残壁,处处都是生离死别。

那些孩子们被埋的画面,那些再也不会回来的笑靥,那些楼底下微弱的呻吟,那些幼小却残缺的躯体……

我们撕心裂肺,却无能为力,惨不忍睹,却必须面对。

太多的疼痛,太多的伤感,太多的悲悯,太多的感叹。

一夜之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了诗人。

我们不为名,不为利。我们只想温暖别人的同时温暖自己。

三、分享收获 洗涤灵魂

从灾区回来后,很多同事和朋友来看我们,也有人发来短信慰问。他们的用语大都一致,比如“欢迎灾区归来的勇士!欢迎救灾报道小组归来!”

其中,发生在一名素不相识的瓜贩身上的事让我们深受感动。6月1日,记者路过城区金家台时,一名农民瓜贩拦住记者并给记者装了一小袋香瓜,他说:“你们在灾区冒着生命危险采访,辛苦了,这袋香瓜是我的一点心意,谢谢你们!”

原来,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瓜贩每天关注我们从灾区一线发回的报道,并根据报纸上的照片认出了我们。他说通过《三峡商报》,他了解了很多灾区的信息和感人的故事,他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这些话让人很温暖,“人间有真情,大灾有大爱”,不仅仅体现在赈灾与救灾中,也体现在人们对一线记者平安归来的态度中。

但是,我们从灾区归来,不言凯旋。抗震救灾正处于紧张急迫的关键时期,而灾后重建更是一项长远浩大的工程。重建家园更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和毅力。人虽归来,心还在灾区,我们要继续在后方为灾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抗震救灾最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走进灾区,见证生命苦难,感受人间大爱,这是一个记者的责任!”6月10日晚,三峡大学在求索报告厅举办了一场“5·12汶川大地震前线踏访报告会”,我们应邀为该校20余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做了报告。我们的报告分为“灾区归来,不言凯旋;大灾突袭,中国加油;穿越灾区,见证苦难;感受坚强,体会大爱;克难攻艰,记录时代;承担责任,收获精神”等几个部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采访和报道过程。

此外,我们还先后应邀到三峡电力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枝江市实验中学、三峡高中和宜昌市第二十中学等学校讲述灾区见闻。每场报告会我们都会重申:我们不是来传播苦难的,我们是来传播爱心,传播坚强,传播责任的。灾难是不幸的,但它也能锤炼我们的性格,洗涤我们的灵魂。我们见证了灾区的苦难,也见证了人的坚强,更见证了一个民族风雨如磐的品格。

时任三峡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覃好君听完我们的报告后说:商报地震前线报道组的生动报告,充分诠释了一个负责任媒体的形象,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了灾难和灾难中人性的光芒,它教会了我们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是一堂很好的励志课。

汶川特大地震,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极度悲伤的同时,也再次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展示在世界面前。作为前往一线采访报道的记者之一,在这场大灾难中,我们见证了人间的大爱与真情,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与民族大义。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新闻采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新闻采访如何做到深入?

3.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记者工作?